第一百二十四章:玻璃镜子

    第一百二十四章:玻璃镜子 (第3/3页)

玻璃。

    关于琉璃生产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时,古人就开始生产琉璃了。

    洪武年间,朱元璋让内宫监设置“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等琉璃贡品。

    朱元璋对百姓比较随和,所以宫廷琉璃技术也流传民间。

    景泰年间,山东博山西冶街有大炉四座,生产水响货和珐琅料。

    嘉靖前后,增加珠灯、珠屏、棋子、帐钩、枕顶等产品的生产。

    到万历年间,山东博山琉璃生产已成为一个较大的行业。

    万历时期,琉璃行销海外,成为博山地区的支柱产业。

    可是,古人对琉璃的应用只处在建筑装饰等方面,从来没有想过将五彩斑斓的琉璃变成纯洁透明的玻璃。

    没要多长时间,陈松就把玻璃的制作流程和方式书写完毕。

    陈松弄出来的这个生产方法结合了这个时代的生产力,进行了改动。

    就算如此,也要比这个时代的琉璃生产快上很多。

    如果按照陈松的这个方法来,玻璃的产量要增加很多,成本也会很低。

    也就是说,陈松的玻璃,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产出。

    “我记得之前朱标说过,应天府城外就有内宫监的琉璃厂,到时候对琉璃厂的琉璃窑进行改进,生产起来也方便。”

    看着桌子上的宣纸,陈松相信,生产出来的玻璃镜子,定然可以行销天下。

    这个时代的琉璃,基本上都是达官显贵的玩物,普通老百姓倒是想买,也买不起啊。

    琉璃烧制的成本摆在那里,就算再怎么降价,普通老百姓也买不起。

    传统琉璃也不是必需品,就是个玩物,富贵人家买上一些玩玩,普通人家不买也无妨。

    可玻璃镜子不一样,这个时代常用的铜镜没有办法和玻璃镜子相比,而且,这还是必需品。

    古人讲正衣冠,尤其是那些士绅读书人,更是对自己的仪容仪表要求颇高,更别说那些爱美的大家闺秀了。

    别忘了,秦淮河畔的风俗产业,这也是一大市场。

    有这些销路,陈松不害怕玻璃镜子没有销路。有了玻璃镜子,外贸的货物也多了一些选择。

    况且,有了玻璃,就可以生产镜片,就可以生产望远镜和显微镜。

    显微镜医院里面有,但那是医院的。这个时代能不能制造出显微镜,意义重大,有些东西,不能只依赖医院。

    陈松拍着自己的大腿,喃喃说道:“玻璃的流程已经完成,给朱雄英的教材也完成。之前编写的那些初高中教材也基本上完成,接下来,也该开学堂收学生了。

    儒家传承千年,有很多优秀的思想,但归根结底,也只是思想,无法转变为生产力。

    国家想要强盛,不能只有儒家,必须要有实用之学。市舶司的事情走上正轨之后,就必须开设学堂了。

    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这些读书人严防死守,不停的打压其他学说。

    我把后世学问掏出来,就相当于刨这些人的祖坟,这些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我倒是想看看这些人会使出什么办法,陈谟,我会让你知道什么叫做杀人诛心!”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