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新宝钞制造出来了

    第三百六十章:新宝钞制造出来了 (第1/3页)

    银币不用太过担心造假,毕竟都是银子,想要造假,成本就会很大。

    要是用其他的金属代替,老百姓们也不是傻子,大部分能分辨的出来。

    银币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标准银币一个重一两,取消了外圆内方的设计。

    银币的正面有着“一两”的字样,背面周围“大明通用银币,洪武某某年制”等字样。

    这些字的中间,是一个放着光明的日月,连起来正好是一个“明”字。

    在这个图案的下面,是用几个简单线条代表的大地,在图案的周围,是几朵简单的云。

    花纹比较简单,毕竟这个时代的模子精度有限,制造的太精细没什么大用处。

    而且,银币也不需要用这些精美的花纹来这个证明自己的价值。

    银币的铸造,随之而来还有一个问题。

    如果银币流通到市场上,那就代表着“铜本位”或者“宝钞本位”制度的瓦解。

    那个时候,就算朱元璋不出台相应的政策,也代表了“银本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原本银本位登上历史的舞台,还要等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实施之后。

    尽管在一条鞭法之前,民间的货币已经变成了银本位制度,可在官方层面上,还是以铜本位为主。

    如今银币的发行,提前表明大明朝进入了银本位时代。

    银币不会是纯银制造,因为这不符合如今的大环境。

    银币将会采用银七铜二铅一的配比进行铸造,这样的设置,就代表着每发行一两的银币,就会赚取三钱利润。

    其实,古代百姓们使用的银子大部分都含有杂质。

    某种程度上来说,陈松制定的银币标准,甚至已经超过了某些市银的纯度。

    市面上的银子,杂质含量非常大。

    更有甚至,能达到一半的比例。

    银币的规格,陈松没花多久就制定完毕,也就是一个晚上的时间,陈松就将和银币有关的所有事情全都弄了出来。

    第二天早朝过后,陈松下了早朝,直奔宝钞行事衙门。

    今天来宝钞行事衙门的人只有崔皋一人,崔皋恭恭敬敬的站在大厅中等待着陈松的到来。

    在衙门中忙活的何湘好几次让他坐下来,可是,崔皋压根就不坐下来,站在大厅中,还是一副拘谨的样子。

    官本位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尽管陈松看上去很随和,可在崔皋的心中,还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初升的太阳升至天空,陈松走进宝钞行事衙门的大厅。

    崔皋急忙迎了上来,脸上带着笑容,“侯爷,小人见过侯爷!”

    陈松点点头,坐在了上位,指了指旁边的一把椅子,“坐下来吧,有什么事坐下来说吧!”

    “不用,不用,小人站着说就行,小人站着说就行!”崔皋的脸上满是谄媚。

    也是,崔皋不过普通的工匠,尽管在铸币之事上很有造诣,可身份地位依旧很低。

    也就是在陈松这里,要是在其他的地方,甚至连走进大厅的资格都没有。

    陈松一脸随和,见崔皋不愿意坐下来也不再强求。

    从怀中取出来昨天晚上绘制出来的银币造型,将其交给了崔皋。

    崔皋从陈松的手中接过,只一眼,就看到了银币的关窍。

    铜钱的外圆内方造型,从秦朝的秦半两钱开始。

    汉承秦制,将这个造型也继承了下来。

    陈松绘制的这种银币虽然也是圆的,可是没有那个方形的空,看上去总让人觉得有些怪异。

    崔皋皱了皱眉头,想要问问为什么要这样搞,可想了想,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陈松看出了崔皋的疑惑,随口解释道:“之所以将银币弄成这个造型,是因为银币不是铜钱,银币的重量为一两重,相当于一两银子。

    如果将银币的造型设计成外圆内方,那么银币的面积势必就会变大。如此以来,携带就会不方便!

    银币上有图案,这些图案有着特殊的含义,如果设置成铜钱那种,就没有办法放置这些图案。”

    带着孔的银币,其实要比不带孔的更好携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