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北上草原

    第四百八十章:北上草原 (第1/3页)

    永远都不要质疑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朱标太子地位之稳固,世所罕见。

    加之朱标本来就有明君之象,所以,朱元璋对朱标无比重视,视为第二个自己。

    这件事情交给朱标去做,就是想考验朱标的能力,考验朱标的本事。

    朱标一听朱元璋要将这件事情交给自己去做,瞬间变得高兴起来。

    朱标当然不会嫌弃麻烦,他本来就想将这件事情解决掉,现在有了合适的办法,又如何不会去做呢?

    当下就朝着朱元璋拱拱手,一脸兴奋的走了出去。

    看着朱标的背影,朱元璋的脸上带着特别的笑容,眼睛深处甚至还有一丝得意。

    “这个办法一出,朝中官员肯定会叫苦不迭。考成法,这让那些没有本事且有其他想法的官员怎么活?

    自古以来,多做多错,少做少错。考成法之下,这些官员们,想少做,都不由他们。

    标儿啊,这件事情只能由你来做,谁都不行!”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

    朱标要是真的将这个办法推行开来,那文官们,或多或少都会对朱标产生抵触的心里。

    这正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在朱元璋看来,皇帝就是皇帝,就要高高坐在上面,不能和文官们打成一团。

    文官和皇帝,天生就是两个不同的阵营。

    让朱标和文官们分开,这才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

    朱标兴冲冲的回到东宫,立刻将陈松刚才说的那些,全部记录下来。

    虽然不可能原原本本的将这些内容全都记录下来,但也能记录个七七八八。

    朱标还让人将陈松找来,进行深层次的讨论。

    ……

    几天之后,朱标将大体框架构建好了,然后开始进行改革。

    改革所需要的时间很长,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夏季已经来临。

    北平以北的草原上,嫩绿的牧草开遍了整个草原。

    整个草原碧绿碧绿的,煞是好看。

    不过,草原荒漠化不只是后世的特权。

    在这个时代,依旧很严重。后世,最起码还有科学放牧这一说,可现在,牧民们哪里会在乎这些?

    草原上那些被征服和俘虏的部落,被朱元璋下令南迁,如今北平以北,沿着整个边墙,都是南迁的部落。

    这些部落,基本上都是金山一战,俘虏回来的那些部落。

    这些部落的武装士兵,现在在金山挖金矿。

    部落当中的那些贵族,全都被朱元璋给扔到了台员岛。

    为了方便管理,朱元璋仿照大明的户籍制度,对这些牧民进行改编。

    以一百户为一里,设置里长一名。

    里长主要以通晓草原语言的明军士兵,或者很早之前归顺大明的草原士兵担任。

    大明兴起之后,有很多草原士兵投靠大明。

    这些人战场杀敌凶猛,尽管不是明人,可对大明的忠心不用说。

    历史上的朱棣,组建的京营三大营中的三千营,就是三千蒙古骑兵。

    三千营跟随朱棣征伐草原,立下无数赫赫战功。

    他们的忠心,自不必说。

    里长统领二十士兵,三十壮丁。负责保卫这个里的安全,以及防止这个里当中有人作乱。

    这些牧民刚刚归顺,难免会有别有想法的人,这种情况下,看管肯定要严密。

    每个里,会有自己的草场。在自己的草场中,可以随意放牧,但不能超出自己所在的范围。

    同时,如果牧民想要去其他地方,必须要上报里长,进行报备,同时领取路引。

    没有路引,一旦被其他里长发现,不管有无不法事,先杖二十。

    然后再进行审判,若无不法事,打回原地。要是有,直接发配金山挖矿。

    当然了,这只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政策。

    朱元璋还规定,牧民所交赋税,按照大明北地赋税标准来办。

    新归附牧民,第一年赋税免除,第二年减半,从第三年开始,正常交税。

    陈松在之前曾经给朱元璋说过,要在边墙那里修建榷场,进行货物贸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