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反应

    第九十一章 反应 (第3/3页)

这些大炮是从一艘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商船上打捞的。

    在天启五年,一位渔民在广东海域捕鱼时在海中捞到了炮弹,当时的广州府推官在得知后立马前去捕捞,获得了三十六门大炮。

    他将其中的二十二门运到京城,再加上徐光启曾经在泰昌元年从澳门购买了四门,大明也只有四十门火炮,有十一门紧急送往宁远参加了当年的宁远之战。

    在天启二年,大明曾派钦差大臣去濠境购买这红衣大炮,购买了二十二门,对方提供了二十三名炮手和1名翻译。

    当初还是住在自己家的徐光启主持的购买、仿造工作,但在天启三年四月,小弗朗机炮手若翰哥里亚在试炮时炮管炸膛,当场身亡。徐光启也被迫辞职返乡,大明的第一次购炮也基本宣告就失败!

    因此现在的大明还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当了解到这些内幕时,他才意识到这三位葡萄牙人的重要性,仅仅是一艘武装商船上的大炮就成为明末的利器,那西方的火炮技术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这让他有些惊慌。

    当然也让朱由检加大了对他们的投入,朱由检相信只要银子足够多,他们就一定会为大明的复兴添砖加瓦!

    果然很快,不到一个月他们带着几位汉人工匠造出来一门红衣大炮。

    当亲眼看到红衣大炮时,他是真震惊了!

    这东西又大又粗又长,身长超过三米,炮管大约有一百二十毫米,重量超过了两千斤,主体部分用铜铸造,成本极为昂贵,高达六百两银子一门,当然已经比当初在澳门购买时便宜许多了。

    但朱由检还是觉得太贵了,他并不知道,后来西方人卖给郑芝龙的红衣大炮可是数千两银子一门。

    红衣大炮还是太大了,没办法隐藏,也就没办法试炮,只能也让他们进行培训工匠,其他的只能先放一放。

    这些事情算是给自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很快这些布置就能派上用场了。

    PS:求推荐票,求收藏,给萌新一个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