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大明的教育体系

    第六百零五章 大明的教育体系 (第2/3页)

州学、县学、都司儒学、卫学、宗学甚至在宣慰司等土司驻地的土司儒学,这一类学校可以总称为儒学。

    第二种算是专科学校,有医学、武学、阴阳学,这一类学校数目并不多,整个大明也不过两百所。

    第三类就是遍布大明各处的乡村中还有数之不尽的社学,这在大明就相当于现代的小学,社学的数量更是有八千所。

    这样的结构数目让朱由检极为惊喜,愤怒的是随着大明朝廷官员的腐败,地方官员的无能,中央权威的不断下降,地方士绅的私自侵占。

    使得大明朝廷在各地设立的学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各地儒学的学生越来越少,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教师不管是人数还是教学水平都是大幅度下降,有些地方更是已经名存实亡了。

    即便是大明的最高学府,南北两京的国子监也不负之前的盛况。

    这就造成地方上水平高的读书人更愿意去私立书院读书,这对于大明朝的影响是极坏的,就像那东林书院就是因此而兴起的。

    更重要的是地方大部分学校原本必学的科目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原本大明县学以上的学校,都要学习》中的一经以及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骑马)、书(书法)、数(算术。

    但是现在呢?大明的大多数学生们仅仅只是学习》,其他的不屑一顾。

    不过这倒是对于最低层次的社学影响倒是不大,毕竟社学运营的资金来源多样,三成由地方官府的拨款,大明中央政府付出的并。

    不算多,只占到了三成,其余的有学田、地方士绅的“捐赠”组成,再加上社学的花费并不大。

    再加上之前的几位大明皇帝对社学为颇为重视,大明社学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朱由检待看明白大明教育制度的问题,随即也就开始了整顿,第一步就是将这些学校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地方上的负责教育的官员全部由礼部和地方双层管理。

    第二,整顿各级学正、教谕、提学官、各级学校的老师,大规模的处理一批不合格的官员、教师,重新招募一批教师。同时对现在的学生进行考试,将不合格的学生全部剔除。

    第三,对各级学校进行翻新,扩建。

    第四,重新招募学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