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甲应策

    第十三章 新甲应策 (第2/3页)

,再配合平辽三策,坚壁清野,不出五年,建虏必乱。

    看来,陈新甲终究不是兵部尚书的最佳人选。

    见朱慈烺忽然不说话了,陈新甲微微忐忑,难道是自己说错话了?

    想要问,但又不敢问。

    “陈部堂对辽东又怎么看?”

    朱慈烺问。

    陈新甲精神一振,辽东才是他的强项,也是崇祯任用他为兵部尚书的原因。。

    陈新甲滔滔不绝的讲。

    朱慈烺静静听。

    没有什么新奇的,无非就是扼守关隘,烽火示警,辽人守辽,空话大话一堆,没有提出一个有用实际的策略。

    最后,陈新甲终于说到一个还算有用的策略。

    那就是彻底关闭马市,不使一粒粮食,一斤生铁流入建虏。

    这也是朱慈烺向父皇提出的建议之一。

    不过朝堂之上却有朝臣提出异议,蒙古人虽然向建虏臣服,但因为有马市的存在,所以他们并没有全力帮助建虏,一旦断绝马市,就等于是彻底将他们推到了对立面,为了得到粮食和布匹,他们必然也要兴兵寇边,到时,建虏在山海关蓟辽,蒙古人在宣大,两路夹击,以朝廷现在的兵力,必然是左支右绌,无法应对。

    再有,一旦关闭马市,朝廷的战马从何而来?没有战马,朝廷又何以剿灭流寇,收复辽东呢?

    所以,彻底关闭马市之策在朝堂上讨论了好几次,始终没有定论,最后采取折中之策,决定缩小马市规模。

    明末最大的问题就是官员短视,相互扯皮,蒙古人既然向建虏臣服,就已经是大明的敌人了,又怎么能奢望他们看在马市的份上,跟建虏三心二意,不全力帮助建虏呢?

    而崇祯也被朝臣们唬住了,这么明显的事情,竟然也下不了决断。

    朱慈烺心里有火气,但他是太子,不是皇帝,朝政大策终究还是要听父皇的。

    “蒙古人不足虑,他们已经安逸一百年了,没有建虏坚持,他们绝对不敢单独寇边,宣大府的精兵对付不了建虏,但对付他们还是不成问题的。”陈新甲说。

    朱慈烺点点头:“但精兵需要良将,我忧心的是,曹文诏曹变蛟之后,我大明已经没有良将了……”

    “殿下过虑了,我大明富有天下,英才辈出,只要悉心选拔,岂能没有良将?”陈新甲安慰。

    朱慈烺沉思了一下,说:“刘肇基倒是一员良将,可惜负罪在家。”虽然对陈新甲的个人才能没有太大期望,但兵部尚书这样位置却可以做很多事情,且陈新甲是父皇的心腹,说起来还是要拉拢一下的。

    刘肇基,明末抗清名将。崇祯十三年,任辽东副总兵,与曹变蛟等人合兵击清军于塔山、松山,并率士卒千余人救吴三桂于杏山,但被人诬以临阵退却,被督师洪承畴罢官免职,历史上,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刘肇基自请从征效力,才被朝廷重新起用,得加授左都督、太子太保衔。

    1645年3月,清军包围扬州,史可法命附近驻军增援,只有刘肇基一支孤军赶到,入城守北门,城破之后,刘肇基率部40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