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辽饷减半

    第三十四章 辽饷减半 (第2/3页)

和赋闲在家的江南钱谦益。

    东林人传统,历来并不以官职为尊,东林创始人顾宪成只是一个小官,但却不碍于他的大儒和领袖地位。声望才是决定能否成为东林领袖的唯一标准。当然了,声望够,官又大,那就是无可厚非的领袖了,崇祯元年的钱龙锡,后期的范景文和倪元璐,都是两者结合,被崇祯帝捧起来的东林领袖。

    而钱谦益始终不入崇祯的法眼。

    甲申之变中,范景文和倪元璐都以死殉国,

    有人说,东林党人在崇祯皇帝死的时候无人死节,那是大错特错的。

    蒋德璟虽然不是东林领袖,但在朝中的东林党中,却有足够的影响力,这一点和吴牲完全不同。吴牲虽然也属于东林党,但却是一个孤鸟,严格来说,吴甡只是一个戴了东林帽子的愤青而已。

    蒋德璟是朝中东林之首,他的表态,隐隐是某种风向的转变,

    林欲辑皱起眉头,蒋德璟这是在拆他的台啊。

    朱慈烺暗暗点头,蒋德璟还是有点见识的。

    “臣附议!”

    “臣反对!”

    反对和赞成的声音在朝堂上响成一片,争执不断。但总体来说,赞成的还是比反对的少。

    口风如雨,朱慈烺站身其中,感觉像在被口水洗澡。

    “殿下,臣有一问。”又有人站出来点名朱慈烺,这一次是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孟兆祥是忠臣,甲申之变时,战死在正阳门下,其子孟章明带着全家人自缢而死,可谓一门两烈士,父子皆忠臣,因此朱慈烺尊敬的回了一礼:“侍郎请问。”

    “厘金局沿途设置,用人甚多,如何保证没有贪污舞弊之徒?”孟兆祥问。

    朱慈烺道:“这就是内阁和刑部的事了,我只是提一个大建议,施行的小细节,还要内阁和各地督抚大人们商议。”

    孟兆祥点点头,退了下去。

    朱慈烺心中明白,孟兆祥没说反对或者支持,但隐隐然已经是支持了,不然不会问到厘金局成立的细节,这一点的小心思,朝臣们包括御座上的崇祯都心知肚明。

    “内阁怎么看?”

    一番争吵之后,崇祯终于看向了内阁。

    辽饷加重农民负担,致使“民穷财尽”,各地官员诉苦的奏折,他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崇祯很了解,也很痛苦,但国库空虚,朝廷财源枯竭,不征“辽饷”,朝廷拿什么平定辽东,剿灭流贼呢?

    因此,辽饷是不得不“恶”。

    但朱慈烺的厘金税,让他眼前一亮,如果厘金税一年正能收300万,朝廷又何必施行那臭名昭著的辽饷呢?不过朝臣的反对之声让他犹豫,僵持情况下,内阁四臣的意见至关重要。

    众臣目光都看向首辅周延儒。

    周延儒轻轻咳嗽一声,站到殿中,沉吟了一下,端着肩膀对崇祯行礼:“厘金税甚好,老臣以为试行。”

    厘金税是皇太子提出来的,有理有据,皇上眼睛里隐隐又有喜色,他这个首辅当然不能唱反调。

    朱慈烺长长松了一口气。周延儒虽然有奸相之名,但看来却也不是昏庸盲动之辈。

    御座上的崇祯帝也松了一口气。

    朝堂隐隐骚动,那些反对的官员表情激动,不明白首辅大人为什么要同意?

    “不过厘金税一年是否能收到三百万,老臣却有点保留。”周延儒恭谨的向朱慈烺躬了一下:“请殿下恕罪。”

    朱慈烺还了一礼,笑:“厘金税新开,周老先生大人有所疑惑,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只要各地的厘金局都设置起来,严格收税,一年三百万的银子,我还是有把握的。”

    朱慈烺的自信来自后世,满清在没有江南的情况下,都能收到一千万,如今大明江南在手,京杭大运河在手,而且奢侈品加倍收税,如此情况下,如果连区区三百万都收不到,那就怪了。

    明朝的官场还不流行称呼长官为“大人”,只有首辅次辅等内阁成员可以享受“老先生大人”的待遇,因此朱慈烺称呼周延儒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