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1章 重重防御

    第611章 重重防御 (第2/3页)

带,给蒙古人一定的钱粮,情势绝不会到现在,最起码建虏不能肆意从长城各地入塞。

    朝臣暗暗叹息,首辅重臣们都悄悄偷看崇祯帝的脸色,发现崇祯帝阴沉着脸,心情果然并受到影响,一些和太子交好的臣子忍不住在心里轻叹:太子还是太年纪,说话没有仔细斟酌,所说的虽然是至理,但却是抹了父亲的面子啊。

    朱慈烺当然知道这些事会惹父亲不高兴,但他还是要说--错误要想改正,就必须先承认,如果承认都不敢承认,又何谈改正?而这些话,只能他这个当儿子的说,如果是其他朝臣谏言,崇祯帝的脸色怕是会更难看。

    当然了,另一原因是,朱慈烺清楚的知道,崇祯帝爱犊情深,在不快之后,心里很快就会升起:“我儿睿智,似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皇明后继有人”的欣慰。

    与不快相比,欣慰在崇祯帝心中存留的时间会更长。

    朱慈烺继续道:“但去年建虏将蒙虏分为了八旗,与蒙虏亲贵联姻,短期看,想要离间他们两者并不是容易的事,也就是说,墙外的这一条狗,我大明暂时是拴不住的,没有预警,建虏大军忽到城下,纵使朝廷花费八十万两巨银,修缮加固密云的四百里长城,怕也是难以做到坚守。”

    “更不用说,修缮四百里长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长城边境又是人烟稀少之处,需要从内陆征集民夫,这样的工程绝非一日两日,怕需要两到三年才可以完成,因此儿臣以为,密云长城可以小修缮,但不宜大兴土木,省出来的钱粮应该用在他处。”

    听到此,左都御史李邦华出列行礼,声音和缓但却非常有力的说道:“太子殿下所言甚是,臣附议,如今民生凋敝,民力匮乏,此时大修密云长城,绝非最佳时机!”

    修缮四百里长城,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动用数十万的民力,只靠京畿是不行的,非得动用保定,宣化,甚至是山西大同的百姓不可。

    大明国力昌盛时,修建长城都是勉强为之,何况现在?

    但防虏是大事,如果真能将建虏挡在长城之外,纵使是含齿吞血,大明也得咬牙坚持下来--今日议事,不是朝议,不在文华殿,而是在乾清宫,参与的只有当朝的十几个重臣,没有言官的参合,每一个人说话都是谨慎。这也是李邦华明知道长城耗费人力物力,但却没有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原因,现在有太子领头,而太子的话,句句也都说到他心里,于是他按捺不住,第一个站出来支持。

    御座上的崇祯帝皱着眉头,不置可否。

    见太子反对,提出次议的兵部侍郎张凤翔略有惶恐,向朱慈烺行礼:“殿下所说,臣亦是赞同,只是密云长城如果不修缮加固,要想成功守卫,非得如去年一样,京营将士全部开拔到墻子岭古北口,据关死守。建虏去年入塞吃了没有火器的亏,下次如果再入塞,一定会携带更多的火器,到时如果关口不坚固,抵挡不住炮火,即便是精武营,怕也是难以守御,一旦密云长城被突破,建虏兵峰就会直抵京师城下。因此,密云长城,非修不可啊。”

    听到此,有赞同的朝臣微微点头。

    朱慈烺也点头,肃然道:“少司马所提并无不当,只是要想将密云长城修成铜墙铁壁,非一日之功,所耗钱粮,也不是朝廷能够支撑的,最重要,就算是将密云长城修成了铜墙铁壁,但其他地方漏洞百出,怕也是难以阻挡建虏的入塞,另外,我大明现在内忧外患,钱粮得用在刀刃上,一厘一钱也不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