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火烧扬州,水淹宿州

    第124章 火烧扬州,水淹宿州 (第1/3页)

    先前为了稳固南部边境,朱温抛弃了杨行密而表奏孙儒为淮南节度使,借以扰乱淮南地区的稳定,为将来的军事介入埋下伏笔,浑水摸鱼。如今,这一计策有了初步成果。

    得到朝廷的认可之后,孙儒的官方称呼由“蔡贼”(蔡州秦宗权余孽)或“孙贼”变更为“淮南节度使”,同时对淮南地区的繁荣与稳定肩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消灭地区不安定因素——杨行密,也就具备了合法性。

    在朱温的谋划之下,孙儒与杨行密完成了角色互换。

    当河东交战正酣的时候,孙儒集结了几乎全部家当,自润州向南推进。杨行密手下最负盛名的两员大将田頵、安仁义节节败退,以致士气严重受挫,其余城池守将皆望风披靡,杨行密处境堪忧。

    孙儒部将李从立率领一支突击队,抄小路急行军,突然出现在宣州附近,要对杨行密实施“斩首”行动。

    此时的宣州尚未完成军事部署,军心大恐。

    危急时刻,杨行密的另两位文武双全的将领大显神威,抵住了雪崩的局面。

    一位是台濛,率领五百名士兵在夜色的掩护下,潜入到敌营附近,之后便命令士兵来回奔走呼号,大声传话。李从立中了台濛的疑兵之计,放弃了突袭宣州的计划,急忙率兵退走。

    另一位是李神福,诈败佯退,诱敌深入,之后率精锐发动夜袭,俘斩千余人,打退孙儒的先锋军。

    虽然暂时保住了宣州大本营,但杨行密仍然是败多胜少,形势非常不容乐观。

    一场大雨引发了洪涝灾害,把杨行密从死亡的边缘拯救了回来。大水淹没了孙儒的营地,迫使孙儒返回扬州。

    杨行密趁机收回了和州、滁州。

    与此同时,朱温又对杨行密抛出了媚眼,二人达成南北夹攻孙儒的密约。

    朱温反复于孙儒、杨行密之间,将其“淮南均势”的战略体现得淋漓尽致,总是联合弱的一方抗击强的一方,让双方相互消耗。

    面对朱温与杨行密的南北联合,孙儒发出檄文,历数朱温、杨行密的罪状,并放出豪言壮语:“等我踏平宣州、踢翻汴州,就亲率大军前往京师,肃清天子身旁的奸邪小人!”

    随后,孙儒做出破釜沉舟的样子,下令纵火焚毁扬州城,屠杀老弱病残,将其尸体制成军粮,然后裹胁着青壮年男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