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锋

    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锋 (第1/3页)

    守军倘若占据河道的上游,将一根根巨木推入水中挟湍流而下,冲撞下游进攻方的密集船阵,是当世水战最为常用,也是颇为有效的战术。

    泰和大营以南的颍水河道之中,所布下的封锁以木桩、铁索为主,还早早将数十艘舟船装满砂石沉入河底——敌军在泰和以南颍水河道里所部署两道封锁线,除了能有效封挡大中型战船从下游闯入,还能让上游挟湍流而下的巨木顺利通过。

    一时间数以百计的巨木逐流而来,一波接着一波又没有间断,也不知道岳海楼之前在许昌、宛丘等地到底囤积多少巨木缚于北岸。

    站在甲板上的将卒,只听得船头、侧舷不断传来“砰砰”的沉闷撞击响声,战船也被撞得摇摆不体。

    不过,除了船阵被大量的流木、漂木冲撞得有些散乱外,船体直接受到的损坏却很有限。

    这也亏得京襄这些年所造的战船,已经普遍采用更合理的龙骨结构。

    前朝末年中原陷入战乱,在大越立朝之后,党项人又崛起于西北,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断绝已经超过两百多年。

    而对异域他邦的贸易、文化交流需求,近百年来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日益繁荣的海上贸易,通过海洋与异域他邦的频繁使陈往来,都促使大越的造船业及技术相比前朝有了极大的发展。

    虽说当下的龙骨结构,还仅仅是在船底中线处以一根坚硬的通长木料

    贯通整个船体,但已经广泛用于大型海船的制造当中。这不仅更有效的支撑庞大的船身,还大幅提高船舶的坚固稳定程度,加强抗御风浪冲击的能力。

    只不过当世行驶于内河的舟船,除了长江之上极少量两三千石甚至五六千石载量的大型仓船外,基本上还没有采用龙骨结构的。

    京襄发展水军之初,主要是控制淮水上游及汝水、澧水等水域,无需发展太大的规模;甚至相当一段时间,京襄都要克制住在荆江、汉水流域发展水师的冲动。

    因此,京襄(楚山)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主要也是在采用龙骨加强战船结构强度等方面加强水军的实力,并没有急于去扩大水军规模。

    等到京襄能低成本规模化冶炼精铁之后,京襄所造的主力战船,更是在水密舱与主龙骨外,还加入旁龙骨、肋骨、龙筋等精铁构件,进一步形成完善的龙骨结构,使得京襄战船的整体强度,远非赤扈在颍州、徐州等地所造的战船能及。

    司空府此时编入水军的主力战船,都不畏与敌军战船直接对撞,又何惧巨木的冲撞?

    面对一波波巨木逐流而来,结构简单、轻便快速的排桨战船、走舸等中小型战船,是需要避入临近南岸的汊湾处,尽可能避免冲撞,但由艨艟以上的主力战船直接居前,承受一根根巨木的冲击,即便船体有所破损,也有可控范围之内;可以还直接下

    锚驻泊,使船体更加稳定。

    一根根铁索被斩断,木桩一根根被拔除,但河道里还有大量的沉船。

    主力战船由于吃水较深,依旧没有办法密布沉船的河道逆流而上。

    这时候守军又将大量的积薪木筏点燃,混杂一艘艘载以砂石的平底舟船之中从上游放出冲撞下来。水军则安排一艘艘桨船、走船等轻便快船靠前,将木筏、砂石船钩住,往南岸拖去。

    积薪木筏火势蔓延很快,桨船、走舸钩住木筏,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