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 考核

    第四百四十二章 考核 (第2/3页)

坐到一张桌子上不热闹。

    如今的烤鸭已经成了京城宴饮必上的主菜,下午还要开会,中午的宴会没有酒,朱瞻基以茶代酒向他的这些核心大臣说道:“诸位爱卿!朕非常感谢诸位爱卿对大明的发展做出的努力,大家辛苦了!”

    众臣赶忙回礼:“这是臣等的本分!”

    朱瞻基微笑道:“好一个本分,若是天下官员都能谨守本分,老百姓也不至于过的那么苦。可见这知易行难,想要知行合一非常的不容易,朕与诸卿还需努力!”

    “臣等遵旨!”

    午饭后稍微休息了半个时辰,君臣众人再次回到会议室继续开会,众臣都很清楚这一次的会议非比寻常,明年将是新政改革的关键一年,只要江南的土地改革能够顺利完成,新政推向全国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会议一开始朱瞻基便问道:“诸位可有解决胥吏的办法?”

    众臣沉默了一会儿,房山知州况钟站了起来,躬身行礼道:“臣是小吏出身,可以说最了解的心思,臣有大机缘,得到贵人的提携进入官场,可是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机缘的。

    要想解决胥吏的问题,必须要给胥吏出身,只有解决了胥吏的身份问题,让这些位卑权重的胥吏有上升的空间,才能对胥吏有更多的要求。

    民间有句俗语叫‘想让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话糙理不糙,这天下之人大多数都是凡夫俗子,过上体面的日子,是每个人的追求。

    臣建议给胥吏身份,取消官吏之分,只要干得好就能得到升迁,就是升到内阁首辅也不是不可能!”

    “诸卿觉得况爱卿的建议如何?”

    “臣自身倒是没有意见,不过改变官吏之分,未来科举怎么办,一个不需要努力读书的人也能进入衙门,这让那些刻苦读书的学子该如何自处。

    十年寒窗苦读出来发现,自己跟一个没读过几本书的人竟然坐在同一位置上,读书人怎么可能心服!”杨士奇委婉的表达了反对的意见。

    “杨阁老的话下官并不认可,什么叫十年寒窗苦读出来不能心服,想要当官你得有真本事,读再多的书,只能证明你书读的好,你可以去学堂做教书先生,不见得能当好官。

    当官是要做事的,满嘴的仁义道德,舌绽莲花,落到实处一无是处,朝廷要这样的官员何用?陛下!臣建议以后的官员升迁的标准应该是按照政绩、操守、年龄进行考核。”唐三任硬邦邦的就给杨士奇顶了回去。

    杨士奇尴尬的张了张嘴,终究还是没有说话,心中哀叹‘天变了’,以后的官员再想在衙门里混事当老爷恐怕难了。

    朱瞻基对唐三任提出的考核标准很感兴趣,不过这标准太过笼统,要有具体的细则才能实施。

    “季重!详细说说!”

    “是!”唐三任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陛下!诸位同僚,我大明现在也有京察和考满制度,然而这些考核多流于形式,甚至还会沦为政敌互相攻击的手段。

    眼下这一套考核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大明官场,新政之后的大明必然会多出很多部门,也会多出大量的官员。

    之所以会是这样,是因为未来的大明官场将会把责任细分,明确各个部门的确切责任,不给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机会。

    首先要说的就是政绩考核,以前的考满制度,三年一考,评判官员的优劣大致就是三点:第一是赋税;第二是教化;第三刑狱。

    先说赋税,大明之前的赋税制度是包税制,什么叫做包税制?比方说房山县,朝廷给房山定的赋税是十万石,那么只要地方官完成了这十万石税收,不管这十万石是从谁的手上收取的,都算是完成了考核。

    至于治下百姓是生是死跟地方官的关系真的不是很大,只要不闹出官逼民反的事,朝廷才不管黔首百姓过的什么日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