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技术与应用

    第五百一十八章 技术与应用 (第2/3页)

现任何到来的白皮西夷,都要毫不留情的将其消灭。

    这片大陆除了我大明与大明的藩属可以染指,其他势力一律不得踏入,这是大明的规矩。

    这种赤果果的皇汉思维,王瑾不禁想伸手给皇帝一个大大的赞,想要在东方大陆分一杯羹,那就必须要臣服于大明,按照大明的方式就行改变,不臣服大明也欺负你,那你就别想在东方大陆获得一丝的好处。

    在皇宫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王瑾便开始忙碌着给各个部门分配带回来的物资,这些物资不光是分配出去就完事,还要跟各个部门讲清楚这些物资是什么,有什么用处。

    尤其种子,这些原产地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若是描述不清楚,在与原产地气候差距太大的地方培育,根本无法获得成功。

    这个时代可不同于后世,有温室和大棚,相似的环境至关重要。

    王瑾首先来到的是皇家研究院,足足几千斤的生胶与黎叔林交接完之后,黎叔林欣喜若狂,蒸汽机研究了十多年了,始终无法小型化,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无法彻底解决漏气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漏气问题导致蒸汽机想要有力就只能将蒸汽机的体积做大,可是蒸汽机的体积造的太大又无法与铁轨车辆匹配。

    这就是一个难题,既想马力大,又想体积小,如何造出体积更小马力更大的蒸汽机就成了皇家研究院新的任务。

    黎叔林与研究院的同事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找出了影响蒸汽机马力的三大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蒸汽的压力够不够大,只有压力足够大的蒸汽冲击活塞才能使得推力足够大。

    第二个因素是蒸汽机的各个零部件的误差要小,不能出现明显的间隙,间隙太大就容易就会造成活塞的力量浪费(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功率损耗)。

    第三个因素就是在缸体与活塞在运动时的密封作用,进气阀门与排气阀门等需要密封的位置需要耐高温的密封垫。

    现在大明研究的蒸汽机还是最初始的单膨胀式蒸汽机,这是最原始的蒸汽机,现在需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气缸的制造已经不是问题,蒸汽压力问题已经解决,研究院的热铆接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可以向工厂推广。

    加工误差涉及到机械的精密度问题,以目前大明的木制水利机械来说,加工精度只能说是一般,批量生产别说达到后世的高精度公差,就是连标准公差都达不到,这不是工匠不努力,实在是设备太落后。

    本来最好解决的密封问题,由于没有合适的材料,一直拖到宣德十八年底,蒸汽机的量产化依然没哟完成。

    这些年光是在这一个项目上,已经不知道烧掉了多少银子,若不是皇帝坚持研究,就连最感兴趣的黎叔林都有了放弃的想法。

    没办法压力太大了,那么多研究经费砸进去,连个响都听不到,黎叔林怎么能够不着急。他不是没有听到过有人说风凉话,若是把这些浪费的银子投入到其他地方至少又能修一条南北大通道。

    不过皇帝却对此毫不在意,一直在鼓励着研究院的所有研究人员,只要努力即使不能研究成功,一些研究成果也能转化成其他的技术成果。

    别的不说,热铆接技术就能应用到很多地方,尤其是正在准备使用铁龙骨造船的造船厂,这样的铆接技术是船厂急需的技术。

    使用铁龙骨造船的设想也是迫于无奈,大明如今能够建造最大万料以上的大船,然而这样的大船却不是想造就能造的,造船最重要是有合适的龙骨。

    木制帆船的龙骨通常都是选择一根笔直高大的大木做为龙骨,大木的长短决定了船只大小,想要建造一型标准的大型帆船,龙骨的选择就成了难题。

    而且木制龙骨的抗火炮反震力也不是很好,这就使得木制帆船上的火炮不能同时施放,以免损坏船体结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