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四节赶路

    第一千一百四十四节赶路 (第2/3页)

剥削他们。

    怪不得八路越打越多,越打战斗力越高,军队有思想,干部有信仰,如此焉能不壮大。

    (不是水文,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地下党很重视文化教育,更不以文盲为荣)

    迅速将这些内容记在心里,左重把本子还给了崔宏用,决定回去就向老戴和某人汇报此事,好好邀上一功。

    至于会不会泄露机密,崔宏用既然敢给他看,就代表了对方不怕果党知道。

    而且看封面上的印刷数量,这应该是大规模下发的教材,不属于保密文件,否则也到不了游击队手里。

    左重和崔宏用在队伍中间聊着,归有光与游击队的国字脸汉子走在队伍最前头。

    两人各带了一批人探路,防止有敌人埋伏,即使已经到了边区腹地,也不能放松警惕。

    但双方探路的方式有所不同。

    特务们挎着冲锋枪,以单兵形式拉开,每个人之间保持几米的距离,且面朝不同方向进行警戒。

    越过开阔地时,总有一人用石头、树木为掩体等候,此乃标准的德军野战行军、巡逻队形。

    中日开战前,德国人在民国组建了多个军事顾问团,军统的行动训练自然多参考德国国防军的条令。

    跟特务相比,游击队的队形更加松散。

    队员们都是小队活动,两三人组成一队,每队隔了20米远,步枪在前,仅有的一挺捷克式在后。

    这种行军方式跟任何国家都不同,是对方跟日本人长期作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首先,游击队战士的枪法、战斗力跟日本人比不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想要打败敌人只能用人数压制。

    一个人打不过你,那就三个,枪法差,那就几条枪一齐开火。

    再者,20米的距离既方便相互联系、喊话,又不怕炮弹爆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这都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训,影视剧里那种一窝蜂冲锋,除了给鬼子送人头,没有任何作用。

    两种不同的探路方式,也说明了两种不同的作战思想。

    军统行动队重视单兵作战,游击队重视团体配合,两者没有高低之分,纯粹是作战任务和兵员素质不同。

    行至中午,队伍远离了河边的坪坦地带,进入了高原丘陵沟壑区,西北标志性的沟谷随处可见。

    这种地形很适合埋伏,偷袭,归有光和国字脸汉子不约而同的绷紧了神经。

    “拉开距离,抢占制高点。”

    归有光轻声下令,特务们的距离从几米远变成了十多米,行军路线也从道路变成了沿着山脊线搜索前进。

    游击队的队形同样有了变化,他们避开了沟底这种容易被伏击的位置,选择由半山腰向前移动。

    每两支小队负责一座高地,一左一右齐头并进,一旦遭到山顶的袭击,可以迅速调转方向,对来袭的敌人进行两面夹攻。

    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互相看着也不顺眼,但特务和游击队员的配合异常默契。

    归有光瞥了瞥国字脸汉子,国字脸汉子也瞥了瞥归有光,两人同时哼了一声转过头,心里却对对方的表现感到满意。

    慢慢的,太阳升到正当口。

    熬了一整夜的众人都有些疲倦,尤其是南洋慰问团的成员,走路都在打瞌睡,全靠邬春阳带人在旁搀扶才没掉队,移动速度却不可避免的降了下来。

    昨夜睡了一觉的徐恩增倒是精神头十足,只是这家伙许是吃坏了肚子,不时停下找个树丛蹲下施肥,印证了那句老话——懒驴上磨屎尿多。

    按地图和坐标物显示,队伍目前只走了不到20公里的直线距离,还要再走上整整一天才能抵达延长县城。

    到了那里,慰问团便能通过当地的地下党组织,与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