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善饭少年在寒门

    第339章 善饭少年在寒门 (第2/3页)

是你我这等草民可以攀附的?”

    王定笑道:“你不知此人为谁?此人名叫王扶,是我同族同辈,虽然属于远方亲戚,然年幼之时与我为总角之交,时常一起嬉戏玩耍。后来他父母迁居并州,便不曾再见面。至今算来,已经三十年了。”

    王腾母亲笑道:“俗话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更何况你与人家三十年不曾见面?人家今日已经是一郡太守,你不过一介布衣平民,如何能攀上这般交情?”

    王定道:“自少年分别之后,也渐渐忘却。然自我从军归来,与你成家之后,有一日忽然听族人说起王扶已经当了县令

    ,后又数年,又听说他已经官升太守,今便在上党郡当太守。我因为内心惭愧,一时也未得同你说起。今日寻思,既然我儿有猛将之材,便可托付王扶使君栽培。”

    王腾之母听后不禁也觉有理,于是便与其夫商定,准备托人带口信给上党太守王扶,言及此事,希望王扶太守能够提携栽培王腾。

    次日,王定又将此事对王腾说起,道:“为父曾经从军,甚知军中一二。你才十三岁,就能如此饭量,长成后当必然有千钧之力,是猛将之材。可惜你生在平民之家,为父为母养不起你,怕耽误了你前途,所以将你托付给远方叔父王使君大人,望你遵从父母之命。”

    王腾流泪道:“孩儿哪里敢嫌弃父母?尽管一切都听从父亲大人便是。”

    王腾生来性情朴实敦厚,能够懂得忍让,读了几年书后,愈加宽以待人,行为端良。

    于是王定便请咬牙拿出家底银两置酒席请塞上村同族之人吃饭,席间谈及此事。同族之人中有到渔阳、上党等地经商者,名叫王六。说可以将此口信带给王扶。

    王定大喜,便付给王六资费盘缠,请村儒写下一封书信,交与王六,待王六再到上党经商之时,便可设法托付人将书信递交王扶。

    却说王扶,字子助,祖籍渔阳郡丰乐县,与王定等人是同族,算是远亲。

    王扶也出身贫寒,幼年时居住在丰乐县塞上村,年纪小王定数岁,儿时为玩伴。经常在一起嬉戏玩闹,后十余岁时,其父母从商,便离开丰乐县塞上村,迁居并州太原郡。

    王扶自幼聪敏,其父母经商略有起色,稍有积蓄,便为其聘请教书先生,王扶读书甚有天资,二十岁之时,便成饱学之士,英俊之才。

    二十三岁时,为人所推荐,任职并州刺史部雁门郡广武县从事书记小吏,后才干突出,提升为县丞,三十岁时又被举孝廉,不久便出任广武县县令。

    王扶治理广武甚有政绩,雁门太守便用其为郡中郡丞。后数年,接任雁门太守,未几,上党太守空缺,王扶因为善于治民理政,并州刺史便上报朝廷,举荐王扶接任上党太守。

    王扶任上党太守之时,正是先皇帝大统元年,王扶时年三十九岁。

    大统二年,王扶四十岁,履职上党太守已经二年。正是年富力强之时,王扶踌躇满志,欲要招收人材,大展其胸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图。

    时朝廷日渐毁败,地方尚还稍可。并州也是北方边疆之地,接近朔方,胡人屡次南犯掠夺,所以并州甲兵不废。历任并州刺史,皆是以军功擢升任用。

    大统元年,朝廷任命平北将军封章为并州刺史。封章武将世家出身,当时王扶调任上党太守,归封章管辖。

    并州用兵所需赋税,大多为太原、上党二郡中供应。王扶政绩显著,多出赋税,封章十分赞赏王扶治民才能。王扶声名,闻于长安。

    话说王定那族人王六,受王定之托,半年之后便又到上党经商,此时正是秋季。那族人与王扶也有亲戚关系,买卖完毕之后,便到上党郡治所长子城中来寻访。

    闻城中百姓言王太守在校场检阅兵马。于是王六便到校场来观看,果然见王扶坐在在帅台之上。

    因为一时不便面见,王六便通过一守卫军士,请其通告王太守。

    那军士听见是王扶亲戚,便告知上司。上司得知,便让那族人前来相见,问得详实,便又转告郡中军曹从事习威。军曹从事习威说:“此乃私事。且稍待之,等王太守公事完毕之后在作区处。”

    王扶在上党检阅郡中兵马,公事毕,回至公署,稍作歇息。又伏案看文书册籍,郡中军曹习威遂请入见,王扶命其进入,习威说有一人自称太守亲戚,有书信送达太守大人。

    王扶不禁皱眉道:“吾早已经定下规矩,不可以为吾荐人,以吾为太守缘故,借此提携亲戚故人,如此朝廷纲纪安在?你今为何又犯之?”

    习威道:“非也。此等事,下官也以为奇怪,所以不敢不禀报使君。”

    王扶诧异道:“有何奇怪之处?如是欲让吾为人提携方便,则免开尊口。”

    习威道:“太守清正廉洁,下官深为敬服。下官见太守欲要有所作为,招收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