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战局突变新情况

    第112章 战局突变新情况 (第1/3页)

    宁都城算是打下来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打扫战场,救治伤员,处理尸体,收编俘虏,安置驻军,修复城墙以及城中的民宅。

    这一系列的工作,让那滕军忙了十好几天。

    李秀娥依旧是依据滕国之前的政策,对待这些裘国的俘虏们,去留自愿。可这些俘虏跟宁国的俘虏大有不同。

    相对而言,宁国的俘虏他们的家园毕竟就在当地,可裘军战俘他们的老家都在大裘国,若是想要离开这里,要么去附近依然被裘军占领着的县城,要么就是返回裘国去。

    可他们看到滕军与裘军交战的几场战斗,他们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即便是再回到裘军的队伍里,说不定哪一天要么战死,要么还会被俘。

    回老家去,除了长途跋涉以外,他们都不敢确定自己回到家是否安全。凭心而论,他们是非常愿意回到老家与家人团聚的,可他们又知道裘国的政策,肯定还会被重新抓回去当兵。这有可能是最好的,弄不好会掉脑袋的。

    与其如此,倒不如留下来,留在滕军营中,除了不必受那跋涉的苦楚以外,这里还有吃有喝。

    这种思想迅速在战俘中蔓延,结果,跟在瓷都附近那些战俘一样,一个没走,全都留了下来。

    李秀娥很是欣慰,正值用兵之时,每打一仗,滕国的军队便会扩大一些。这宁都之战,打得异常惨烈,消灭裘军将近2万,滕军一方也伤亡近万人。那被围困在宁都城中的裘军,8万人做了俘虏。

    自从石昌出兵以来,带出来10万军队,现在竟然达到25万之多,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自然是多多益善。随着滕国边境的不断扩张,需要的军卒当然也要增加。

    除了整治军队以外,修复城墙和民宅,这些人自然是最合适的劳动力。

    距离宁都东部大约一百里处,那里有烧制青砖的砖窑,附近也有白灰。有了这些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修复城墙和民房,速度是很快的,毕竟人多力量大。

    在发布安民告示的时候,李秀娥的一项政策非常得民心。那些因为战争而遭到破坏的宅院,除了滕军会为其修复之外,其他的财产都会照价赔偿。她下令进行一番统计,有需要更新家具的,让商部从石昌拉运一批,为百姓换成新的。

    都知道滕国的家具别具特色,深受广大百姓欢迎,甚至有人借此机会,将家里的那些旧家具彻底换成了新品。

    这从某一方面来说,竟然促进了居民的耐用品的消费。

    城内的建筑在逐渐恢复原貌,李秀娥的重点还是将工作放在了城防上。

    宁都城比较大,守卫起来比那些小县城自然要多不少兵力。可兵力再多,也经不住火炮的袭击。当然,现在对手尚未拥有这等高端火器。李秀娥并不担心敌人会用火炮来攻城,但她还是决定在这宁都多布置些火炮,在修复城墙的同时,命令增设了炮台。

    整座城池安置了一百门小型火炮,还有4门巨型战炮。小火炮比较轻,几个人能够抬上城楼,可那巨型战炮,如何运上城去却是一大难题。

    由于炮体实在是太过沉重,最终只能放弃运上城头,李秀娥便将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