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初会老蟛蜞

    第三章 初会老蟛蜞 (第1/3页)

    周得同能当到镇长背后多少也有点关系背景,当下带着几个乡亲凑了点钱去县城惠南镇走了一趟,回来满脸春风,伪县长卖他面子,二话不说就批了个番号给他,这意味着这几条枪在东洋册老那边就算是“合法”注册了,不会引来扫荡清乡。

    ……

    浦东地区有南汇、奉贤、川沙三个县,位于上海东南,夹在钱塘江和长江入海口之间,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40公里,三面环水,海岸线长158公里。

    这里的金山嘴、柘林等地从明朝起就是抗倭重镇,以明朝为背景的《玉蜻蜓》中有个仆人文宣,出逃后投军入伍,后官制金山卫三品参将,可见此地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八一三”时,萝卜头就是从金山卫登陆,然后长驱直入,包抄国民政府守军后路。

    随着抗日战争的逐渐深入,尤其是武汉会战后,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大量日军被派往前线作战或守备重要城市及交通线,驻守浦东的日军数量也逐步减少,只有一千多鬼子守备队,布防在沿黄浦江的川沙、高桥、洋泾、三林,以及南汇、奉贤县城周围,扼守据点并不轻易出动。

    六场附近并没有鬼子兵,也就是周浦镇上驻有鬼子一个中队部,但兵力也就两个小队。

    极少量的侵略者和广阔的土地间的空隙,就成了各色势力粉墨登场的舞台,从现在开始祝为民也成了舞台上的一方小小势力。

    ……

    一阵鞭炮声中“南汇县保卫大队三中队”正式挂牌成立,简称“保卫三中队”

    祝为民被出人意料推举为中队长。

    道理倒也简单,镇上居民信不过号称是祝为民远房亲戚的冯、朱二人。

    毕竟是外来户,手里还有枪,万一要是“老蟛蜞”或者其他土匪派来的倒钩怎么办?

    就算不是谁能保证他们没有别的心思?

    让他们掌握队伍,风险实在太大!

    反过来,冯有福和朱志英也不缺心眼,他们也在害怕,生怕本镇居民仗着人多势众,先稳住他们然后伺机夺枪,枪一旦离手,自己的死活可就全落在别人手里了。

    于是就陷入“人怕鬼,鬼怕人”的死循环里,双方都有鬼心眼,也都知道对方有鬼心眼,相互防备,在民团组建的细节上无法达成一致。

    眼看谈判要黄,大伙忽然想起来双方虽然信不过彼此,可都信得过祝为民啊。

    于是文质彬彬的乡村小学教师,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赶鸭子上架。

    好好的竹布长衫腰间硬扎根巴掌宽的黑色牛皮练功带,上面腰里插着一支快慢机,这是冯有福硬塞给他的,以报答救命之恩,祝为民客气两句便收下,唯一的遗憾是没有配套的木壳,否则挂在肩上可比插在腰间要像样的多。

    至于这身打扮看上去不伦不类,他也顾不得了。

    其实,保卫三中成立前一天,周得同倒是带着全套崭新行头劝他换上。

    黑色香云纱外套,白汗衫,藕色扎裤脚管裤,外加那根半尺宽、两斤重的牛皮护腰带以及镀金表链子一根折扇一把,祝为民一见顿时急眼了。

    这要是扮上了,哪儿还有半点教书先生的样子,不就是标准白相人嘛?

    白相人已经是好听的说法了,实际上这就是地痞流氓标准套装。

    周得同原本还想摸出一支楠木烟嘴和一包三五牌香烟,让他时不时叼着抽上几口,眼看祝为民脸都黑了,也就没好意思继续开口。

    不行,不行,严重有辱祝家门风,坚决不行!

    周得同磨破了嘴皮也说服不了,只能悻悻走人。

    祝为民也知道情况紧急,也只能书生扮强盗,香云纱是肯定不能穿的,但宽板腰带束起来倒真是蛮舒服的。

    眼下带着十来个扛着真假汉阳造、铁砂火铳、甚至还有一杆前清时大抬枪的年轻村民,每日在镇上“武装”巡逻,执行起保境安民的任务来。

    祝为民对此哭笑不得,他性子淡然,不喜欢做这些耀武扬威的事情。

    何况,镇上还有几个孩子等他去上课呢。

    可周得同拍着手里泛黄的孙《孙子兵法》告诉他“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听起来蛮像回事。

    但祝为民觉得,周镇长这多半也是听书听来的,可想想倒也有几分道理。

    镇上居民见了这支队伍,脸上多多少少露出笑容,小镇日常沉闷的空气也被冲淡了不少。

    茶馆书场的的生意也开始回升,很黄很暴力的“昆山书”说完,听客还在上升,平均上座率能有五六十,说书先生和茶馆老板都开心的合不拢嘴。

    说书先生心眼活,鉴貌辨色,主动在夜场《白蛇传》中少不得添加了不少关于儒将祝为民的噱头与外插花,以讨好听客,效果斐然,这让祝队长在乡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