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兴学

    第一百一十一章 兴学 (第1/3页)

    兴学之论一出,在座的文臣纷纷起身,毕恭毕敬的朝着李杰行了一记大礼。

    “陛下圣明!”

    一时间,‘陛下圣明’四个字高悬于承明殿上空。

    看到满朝重臣拜服的场景,即便刘娥提前知道了此事,心中仍旧止不住的泛起了阵阵涟漪。

    六哥这一招,高啊!

    毫无疑问,兴学之策,准确的击中了文臣的内心诉求。

    同时,一旦消息传开,官家也能收获天下士人之心。

    先裁军,再兴学,一石数鸟,手段当真高明,若不是朝夕相处,刘娥甚至怀疑是不是有人在官家背后出谋划策。

    如此老辣的政策,便是先帝在位,也不一定想得出。

    “众卿平身。”

    李杰不以为意的抬了抬手,兴学,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手段罢了。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句话虽然不好听,但以此时的生产力,如果没有士大夫参与,这天下只怕会乱。

    客观事实必须得承认。

    毕竟,这是现实世界,不是什么游戏世界。

    一个指令,下属便纷纷拧成一股绳,万众一心,搁在现实世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诉求,上至宰辅,下至胥吏,谁没点自己的小心思?

    真当是百分百忠诚度?

    所以,必要的妥协,亦是不得已为之。

    况且,兴学又不是什么坏事?

    唐宋八大家,北宋独占六席,并且全都聚在仁宗朝,归根结底,这是文教兴盛的结果。

    这也是时代的产物。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单从文化方面来看,纵观历史长河,宋确实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当然,兴文教只是众多原因之一。

    北宋一朝,共有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第一次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兴学。

    第二次是以王安石为首的熙宁兴学,第三次则是以蔡京为首的崇宁兴学。

    而现在,因为李杰的介入,兴学的脚步直接提前了二十余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