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戚同文:书同文也

    第一百一十七章 戚同文:书同文也 (第2/3页)

涂炭,戚同文不愿出仕为官。

    当然,戚同文的内心是渴望一统的,因为国家一统,老百姓才能过上安定的日子。

    其实,戚同文本名并不叫‘同文,,这是他后来改的名字,其中的含义也很直白。

    同文取自‘书同文,。

    在戚同文的掌管下,雎阳书院先后登第五六十人,其中最知名的登基者当是淳化三年的状元孙何。

    (ps:这个是指书中的时间,现在的范仲淹还没有闻名天下)

    自此,雎阳书院名动天下。

    虽然范仲淹求学时,戚同文已然故去,但书院中的绝大多数规章制度皆是戚同文留下的。….

    而戚同文亦是对范仲淹影响最大的那个人。

    雎阳书院的学风便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出自孟子),这也是范仲淹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源头。

    毫无疑问,范仲淹绝对是雎阳书院最杰出的弟子,他继承了戚同文的遗志,并将其发扬光大。

    月上中天,范仲淹终于停下了笔触,一封兼具文辞和实用的札子,新鲜出炉。

    在这份札子里,范仲淹由浅入深的概述了一间官学该如何运作。

    首先,最重要的当是山长(院长)。

    蛇无头不

    行,一个好的山长,足以为一座书院定下成功的基础。

    其次,山长终究只是一个人,肯定无法照顾到方方面面,理应配上几名助教,协助山长打理书院日常的杂物。

    同时,教授的人员也很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最后,杂役人员虽然很不起眼,但一所书院能不能行之有道,离不开门房、斋夫、火夫等人的协助。

    当然,以上只是制度方面的。

    一所书院,除了良好的制度,还离不开财力物力。

    没有经济基础,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在这一点上,范仲淹借鉴了白鹿洞书院和应天书院的经验,提出创立‘学田,制度。

    由朝廷赐下学田,然后将土地租赁给其他农民耕种,其中的产出主要用于维系书院的开支。

    官方赐予学田,并不是无例可循的。

    早在南唐时期,白鹿洞书院就得到了朝廷的资助,是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