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七章 转折

    第两百七十七章 转折 (第2/3页)



    马递速度相对较快,急脚递最快。

    而像赦书这样事关罪犯生死、百姓恩赏的文书,自然级别很高,当采用马递和急脚递。

    一般而言,距离京师较近的地区,是以马递传递赦书,以昼夜行四百里的速度传递文书。

    距离京中较远的地区,则以急脚递的方式传递,昼夜兼程,日行五百里。

    汾州隶属于河东路,从汾州到汴梁的直线距离,大约在千里左右。

    考虑到需要绕道,即便用马递传递赦书,也需要四到五天的时间。

    ……

    ……

    ……

    五日后。

    并州(太原)。

    大赦文书抵达并州后,消息第一时间便传到了提点刑狱司衙门。

    北宋前期,路一级别的地方机构共有三种,三者之间互不统属。

    安抚使司,又称帅司,是为了应付西夏和辽国入侵设置的,通常只在边地设置,且不是常设机构。

    转运使司,又称漕司,掌一路财赋,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等职责,几乎相当于一路长官。

    提点刑狱司,又称宪司,监督管理所辖州府的司法审判事务,审核州府卷桉。

    最初,提点刑狱司是隶属于转运使司的,期间偶有废置,到了真宗景德年间,真宗将提刑一事专门独立出来,以此来分割转运使司之权。

    并州是河东路的治所,不过,转运使司衙门和提点刑狱司衙门,一般并不会设立在同一处。

    晌午。

    提点刑狱司衙门。

    “宪司,京中的赦书到了。”

    一名吏员匆匆赶到正堂,向着主官汇报。

    “嗯。”

    河东路提点刑狱公事杜衍,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

    “备马!”

    赦书不仅仅只是一份单纯的文书,更是天子的仁德和恩典。

    虽然赦书不是圣旨,但地方承接赦书,还是要举办相对应的议事。

    不多时,杜衍骑马赶到南城门,在他抵达之前,并州知州以及平晋县知县已然提前赶到。

    在场的众人之中,宪司一把手杜衍,是官职最高的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