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七章 五等?

    第两百九十七章 五等? (第2/3页)

,自然不能放到同一时间同一考场。

    如果让经晓通算科的人参加此次殿试,录取率恐怕会更加的惨不忍睹。

    “陛下,经过臣等商议,贤良方正科,仅有五人,可入等。”

    说着,刘茂勤从晏殊手中接过答卷,然后递到了李杰面前。

    “卿等稍候,容朕阅览几分。”

    拿到答卷后,李杰先是翻看了一下卷首,果不其然,范仲淹、梁适、胡瑗,赫然在列。

    紧接着,他挑出了范仲淹的策论。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看到这句话,李杰不由微微一笑。

    果然很符合范仲淹的风范,教育为先,而这也是范仲淹一生都在践行的事。

    一以贯之!

    同时,他也想到了一件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在他的少年时期,学校的围墙上刷过类似标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李杰,远比这个时代的人,更加清楚教育的重要性。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

    放眼当下,亦是如此。

    如今活跃于朝堂之上的官员,都是传统教育下的文人,虽然其中不乏聪明的,能够领会自己意图的。

    但有些思想,难免是根深蒂固。

    如重文轻武、重儒轻法、重农轻商等等。

    (ps:宋朝的商品经济虽然发达,朝廷也没有过度抑制商业,但商业的地位确实不够高。

    在士大夫眼中,商业,不过是为国取税的渠道之一。

    且商人重利轻义,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言归正传。

    故此,在李杰看来,未来一二十年的时间,都是一个过渡阶段。

    在新学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官员,才是大宋崛起的主力。

    当然。

    旧有体系下的官员,也具备改造价值。

    范仲淹,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历史上的范仲淹,崇尚的是孔子,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