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五章 亚欧大陆桥

    第三八五章 亚欧大陆桥 (第1/3页)

    徐州的第一机械厂,坐落在徐州的工业园区。铁路的支线直接通到了第一机械厂的厂区。

    这就是国属大企业的优势,国家的各种资源都会向他们倾斜。

    第一机械厂的占地空间很大,大大小小的车间有好几十个,董书恒并没有一个一个去看。

    他主要去看了车床厂,这是工业的基础。现在的车床还都是蒸汽机驱动。

    董书恒知道在电力实验室中已经在实验一种电力驱动的车床。

    因为电机运行的时候震动小、声音小,转速更加稳定,所以加工的精度比蒸汽机驱动的车床要高的多了。

    所以只要电动车床出世,华夏在工业母机上就将超越欧洲。

    只是现在这项发明离投入实用还有很远的距离。

    得益于同普鲁士签订的技术交换协议,现在华夏已经基本上能够做到了大部分设备的自产。

    哪怕是像电报机这样的目前来说比较精密的设备,华夏都可以自己生产。

    这个时代的东西,哪怕是最复杂的机器,在董书恒看来都很粗糙。

    虽然他自己不会动手,但是他可以花钱挖人来做,华夏的人也可以照葫芦画瓢进行仿制。

    就比如蒸汽机,实际上运用到的原理很简单。后世的小学生都可以在劳动课上用既有的材料做出来。

    当然能够做出小模型不一定能够做出大家伙。实际上真正要解决的还是材料的问题。

    有了材料之后就要会锻造,要将材料锻造加工成不同的形状,做成零部件。

    然后要解决的就是要将这些零部件给连接到一起去。无论是使用螺丝连接、铆钉连接、还是焊接,都需要一定的工艺流程。

    通过引进熟练的技工,华夏已经全部掌握了这些工艺,而且还有所发展。

    董书恒走进了高大的火车机车车间,工人们正在产线上组装机车。这是仿制的普鲁士机车,一共有四个驱动轮。

    对于蒸汽机车这种东西,董书恒并不喜欢,他以前只是在博物馆中看到过而已。它噪音大、效率低,相对于后来的内燃机和电力机车相差太远了。

    只是现在,正是它带着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在向前飞速发展。

    华夏要想维持住一个巨大的疆域就必须要建造大量的铁路线,用铁路将这些地方给链接起来。

    铁路就像一个国家的血管一般,有了这些血管的连接,国家才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反之,像华夏现在的远东地区,西域地区由于和国家的中心相隔太远,逐渐地就会与本土变得疏远。

    或者是因为与外界缺乏交流而逐渐没落下去。

    如果有铁路连接,不仅仅人口以相互的交流,不同地区的物资也可以互通有无。这样才能够将各个地方的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西域和漠北的矿石可以运到东部地区使用,或者在当地冶炼成金属之后运到各地。

    那里的草地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放羊。甚至很多富饶的矿区干脆就是荒凉的戈壁滩。

    远东地区的木材也可以运到南方成为重要的工业材料,而不是仅仅作为当地居民冬季里的燃料。

    内陆地区生产的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商品,也可以提供给西域或者草原上牧民,让他们不会因为冬季的白灾而受饿。各种各样的商品也能够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就是交通的重要性。而蒸汽机车就是让这些交通线动起来的原动力。

    马车运输的效率和成本让很多东西想要上路运输都成了一种奢望。但是有了铁路之后,就不再存在这个问题。

    董书恒接下来又去了制造工程机械的车间。

    现在这些工程机械也大都是蒸汽机驱动的。巨大的锅炉,让它们显得那样的庞大臃肿。

    看样子要加快内燃机的研制了,董书恒在心中吐槽到。

    他看到了一台十几吨重的压路机。样子倒是和后世的已经很像,只是上面个那个小一号的火车机车一般的车身,让董书恒看得颇为奇怪。

    “刘厂长,这个东西要怎么运到施工现场啊?”董书恒问道。

    “呃,总统这个主要还是要用火车或者轮船运送。它可以自己行走,只是速度很慢而已。如果修路的地方附近有铁路和码头那就再好不过了,下来后它就可以在司机的驾驶下自己慢慢走到工地。”

    “不过它一般还是要用在大型工程上,不然光是要运输就是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