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三章 给英国佬添点乱
第四一三章 给英国佬添点乱 (第1/3页)
实际上,缅甸王国在和英印军的对抗中,表现得比满清还要强。
一方面,缅甸复杂的丛林地形以及雨季那恶劣的气候条件,会给敌人的进攻带来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另一方面,缅甸的军队确实有一定的战力。
他们现在还不是被英国人殖民之后的那种懦弱的殖民地百姓。
缅甸王国人还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中南半岛的第一大国,他们的骨子里面还有那种作为大国的尊严。
董书恒这次愿意接受那伽亚的提出的要求,就是基本上确定了收下缅甸王国这个小弟兼打手。
这也意味着缅甸王国将会继续存续下去。
但是华夏必须要有一个印度洋的出海口。
最后,董书恒只能选择萨里温江下游以及丹那地区。
这里的毛淡棉、椰城和土瓦都是优良的港口。
华夏的铁路可以沿着掸邦高原一路南下,将这里连接起来,萨里温江的河运也可以开发。
这里并不是缅甸王国的核心地区,与北部一样都是处在土司的统治之下,所以那伽亚愿意割弃这里。
缅甸的核心地区在伊洛瓦底江沿岸的上下缅甸地区,为了能够收回下缅甸地区,那伽亚舍弃东部的那些缅甸羁縻之下的土司,显然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
另外,董书恒选择缅甸王国东部这个狭长的地带。还有另外一个用意就是将缅甸和暹罗割裂开来。
当然,董书恒不是出于爱好和平的目的。
缅甸对外征战,除了北方的宗主国之外,有两个主要的方向,一个是西边的孟加拉地区,第一次英缅战争就有这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就东面的暹罗。缅甸和暹罗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在中南半岛的主导权,双方之间的战争一直接连不断。
现在华夏直接插在两者之间,以华夏的国力和体量,这两者都没有可能再对华夏进行挑战。
缅甸现在只能依靠华夏跟英国人斗。
至于暹罗,他现在就处在华夏的包夹之下。其国内的经济命脉也全都被华商掌握。
他根本就没有蹦跶的肯定性。
所以这两个国家只能老老实实地做华夏的藩属国。
因为两国不再接壤,所以也就不存在互相攻伐的可能性。
这样缅甸王国的东面和北面就都被堵上了。
他要是往外扩张就只剩下西边的孟加拉地区。
恒河下游冲积平原那么多肥沃的土地,一直被缅甸王国所觊觎。
等缅甸在华夏的支持下收复了下缅甸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必然是向西边跟英国人争夺孟加拉的控制权。
这样,董书恒在印度东北地区就有两个强有力的打手,一个是久经战阵,全民皆兵的天平圣军,还有一个就是一直叱咤南方的缅甸王国军队。
由此,董书恒在南方的布局算是基本上完成了。
至于暹罗这个国家,董书恒也没有准备去动。
暹罗的经济命脉早在百年前就已经被南洋的华商势力控制了。甚至是现在的王室和大家族都有华人的血统。
现在华商在南洋的势力比以前更加强大。
在华夏祖国的支持下,这些华商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除了那些占据一块地方建立一个小国的华人大家族以外,很多拥有大种植园的华商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以前南洋的洋人都会限制华人,不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这些华人想要去洋人那里大规模地购买武器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时候,在南洋,华人要赚钱可以,但是不能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
殖民者只允许由他们去保护华商,这样华商就只能够依附于殖民者。
当这些殖民者觉得华商的势力太强了之后,只要在这层保护上面打开一个缺口,那些如同恶狼一般的土人就会蜂拥而至,将华商辛苦积攒的财富瓜分一空。
然后遍体鳞伤的华商们再次重新起家,他们就像是洋人种的韭菜一般。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今后的中南半岛,将有华夏插在那里的两只脚,一只沿着澜沧江掌握原来的南掌、真腊,直插暹罗湾,还有一只就是沿着萨里温江到达印度洋。
有这样的两个触角,董书恒相信未来那些引领华夏前进的人一定能够做到完全掌控中南半岛。
李渐甫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尤其是会做官,在权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