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6 拍摄难题

    756 拍摄难题 (第2/3页)

火车穿行乡野大片大片色彩流动的画面,最后是出租车抵达目的地的画面。

    全程,镜头固定在主角身上,主角始终保持不动,但交通工具的变化悄无声息的发生,通过拍摄角度和画面构图的一致性保证画面的焦点和重心不会发生变动,同时,窗外的画面就如同连环画一般快速翻阅。

    世界,在流动。

    魔法,就这样诞生了。

    这不仅是镜头调度的艺术,同时也是剪辑的艺术。

    赖特充分发挥自己快速剪辑衔接的能力,每个画面的停顿时间都以毫秒计算,整个“转场”的时间也就在三十秒到六十秒之间,和“套路化模版”的时间相差无几,但呈现出来的画面,却是流动的鲜活的——

    具有生命力的。

    所谓的电影感,就是如此,通过构图和剪辑,通过音效和配乐,注入一点点魔法,赋予影像生命力,然后让观众沉浸在大荧幕之中,如痴如醉。

    真正具有“电影感”的电影,其实不会区分商业还是艺术,哪怕是爆米花,也同样能够带来惊艳的电影感。

    那些大导演们所反对的,并不是超级英雄电影本身,而是流水线制作超级英雄电影的套路,这是对电影生命力的一种摧毁。

    但是,普通观众对于这一话题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认为,所谓电影感就是艺术电影,又或者说,所谓电影感就是DC电影那样的苦大仇深。

    以至于他们对于那些吐槽漫威电影的大导演们发起疯狂攻击,不屑一顾,又或者是对DC电影横加指责,认为所谓“电影感”的作品根本就是垃圾,他们就是喜欢爆米花,并且以爆米花为傲。

    然而,并不然。

    DC电影里,“蝙蝠侠:黑暗骑士”是典型具有电影感的作品;但漫威电影里,“美国队长2”、“黑豹”和“金刚狼3”也同样如此。

    本来,埃德加-赖特就准备执导“蚁人”,他对电影提出了诸多天马行空的构想,但迪士尼方面给予的束缚着实太多,在来来回回的合作探讨之中,一步一步扼杀赖特的创作生命力,最终直接把他逼走。

    迪士尼方面倒是十分嘴硬,认为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