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父皇的老家

    第七十六章 父皇的老家 (第2/3页)

紧跟人家道歉。”李司吏说着一屁股坐下道:“我亲自来办。”

    他便亲自登记这家人的户贴——

    ‘一户,洪灏。

    凤阳府临淮县感应乡燃灯集金桥坎民户。

    共有兄弟五人洪灏,洪槟、洪基、洪焐、洪锷。’

    写到这儿,李司吏不禁暗赞一声,果然是书香门第、宦官之后,起名字都这么讲究,兄弟五个,整一五行相生。

    而且这家当爹的肯定能掐会算,不然怎么会料到,自己能生五个儿子呢?

    填到父亲一栏时,他问道:“令尊高姓大名啊?”

    “这……”兄弟几个面面相觑,路引上没写,他们也不知道叫啥。

    要不还是实话实说,告诉他咱爹朱元璋?

    以父皇在家乡的威望,估计会被吊起来打的……

    好在那位李司吏十分善解人意,以为他们不想提起犯罪的父亲,便直接跳过这一条,问道:“乡贯?”

    “呃,老家是这儿的,出,出生在应天。”朱樉老实答道。

    “那就填凤阳府临淮县吧。”李司吏就很好说话的帮兄弟五人建好了户籍,又在田亩一栏,填上民田十五亩,菜地两亩。

    边写边解释道:“按规制,丁三口之家,每户给田十五亩,另给菜地两亩。要是有余力者,自行开荒、不限顷亩。”

    大明男子十六岁成丁,老五十五岁,所以跟老六一样,都还不算丁……

    户贴登记完毕,李司吏便亲自带他们到后头,去领取种子、农具、生活用具、还有半年的口粮,以及最重要的耕牛。

    李司吏特意给他们挑了头健壮的大水牛,还多给了两袋粮食。

    把领到的东西装满牛车,兄弟几个便牵着牛,跟着引路的胥吏出去了。

    “真没礼貌。”方才那书办又凑上来,望着五兄弟的背影,愤愤道:“提控这么帮他们,从头到尾连声谢都没有。”

    “你懂什么,这就对了。”李司吏却丝毫不以为忤,他现在坚信这五个小子,肯定是大官儿家的子弟了。

    不然怎么能这么目中无人。

    ~~

    待到凑够了一拨人,胥吏便带他们出了县城,往感应乡去了。

    一出县城,这些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