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平原君、奉阳君的敌意!

    第二百六十二章 平原君、奉阳君的敌意! (第2/3页)

!”

    赵国朝堂内所有文武大臣均起身。

    直接送走了赵王。

    谁都知道赵王又去后宫和新娶的夫人睡觉去了。

    但有平原君赵胜、大将军廉颇、赵国相邦奉阳君李兑。

    还有军中后起之秀,兵家李牧。

    赵国还是那个赵国。

    实力很强的赵国。

    随着赵王一走。

    在场所有的文武大臣彻底放松下来。

    尤其是平原君赵胜和赵国相邦奉阳君李兑。

    他们二人都有同一个敌人。

    那就是三公子赢天。

    平原君赵胜眼神发狠地看向了三公子赢天:

    “赢天公子。

    咱们可算是有些日子没见了啊。”

    三公子赢天知道平原君赵胜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眼下又不能说出自己和平原君赵胜的关系。

    三公子赢天当即服软道:

    “哟。

    平原君。

    这都过去多久了。

    咸阳之战的事情。

    你还挂在心上呢。”

    平原君赵胜冷笑道:

    “老夫纵横华夏几十载。

    临了却栽倒在你的手中。

    令老夫晚节不保。

    这笔账该怎么算?”

    “杀了他!”

    平原君赵胜的拥趸纷纷咆哮道。

    韩国九公子韩非、燕国太子燕丹、楚国太子熊烈、齐国太子田文。

    皆比较震惊。

    他们知道咸阳之战的事情。

    只知道秦国大将军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打败赵国、百戎五万联军。

    至于中间是三公子赢天主导的一切。

    以一万老弱残兵打败赵国、百戎五万大军的事情却是不知。

    所以十分疑惑堂堂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为何要跟天下第一草包秦国秦候三公子赢天过不去。

    齐齐看向了三公子赢天。

    三公子赢天当即厚着脸皮信口胡诌道:

    “哎呀。

    我的平原君啊。

    咸阳之战。

    举世皆知。

    乃是我秦国大将军王翦打败你们赵国和百戎五万联军。

    与我赢天又和干系。

    您不会小肚鸡肠。

    把赵国战败的事情推卸到我的身上吧?”

    在场中经历咸阳之战的大将军廉颇笑而不语。

    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油嘴滑舌、十分讨打的三公子赢天。

    实则是一个心有猛虎与众不同之人。

    赵国相邦奉阳君李兑闻言暗喜:

    没想到这个招惹我儿子差一点害死我儿子的秦国秦候三公子赢天还跟平原君过不去。

    这一下我可就有胆气光明正大的对付秦国秦候三公子赢天了。

    平原君赵胜捋着胡子耻笑道:

    “是吗?

    跟你没有关系吗?

    我的赢天三公子?”

    三公子赢天一看平原君赵胜那小肚鸡肠的样子。

    便知道。

    再聊下去。

    恐怕就要谈崩了。

    他现在在赵国朝堂之上。

    根本不可能调集手下罗网亦或者潜伏在朝臣之中的墨家弟子。

    故此,三公子赢天两个眼睛一转。

    立刻想到了能够堵住平原君赵胜的说辞。

    走到平原君赵胜之旁,看向所有大臣、韩国九公子韩非、燕国太子燕丹、楚国太子熊烈、齐国太子田文道:

    “平原君。

    本公子在秦国时。

    不过就是个咸阳城主。

    小小的封地。

    整日游手好闲,贪图享乐。

    时时夜夜笙歌而已。

    有时候还顺势教训一下别人。

    仗势欺人。

    什么恶事都做了一遍。

    世人都叫本公子什么天下第一混账东西。

    本公子是在冤枉。

    本公子是个草包混账。

    但绝对不是天下第一。

    你赵国军队联合百戎军队突然偷袭我秦国。

    本来乃是大优势。

    结果遇到了我秦国猛将王翦。

    您说。

    您输在王翦大将军手下好。

    还是输在我这个天下第一草包手下好?

    如果您认为输在了本公子这个天下皆知的天下第一草包。

    那您还真是晚节不保。

    若是你们赵军输在了我秦国大将军王翦将军手下。

    那输的也不算丢人。

    胜败乃兵家常事。

    何来晚节不保之说呢?

    平原君您说呢?”

    三公子赢天的话可谓是杀人还诛心。

    若是平原君赵胜承认了他们赵军联合百戎五万骑兵被天下第一草包三公子赢天打败。

    那平原君赵胜才是真正的晚节不保。

    可是世人都知道咸阳之战。

    赵国、百戎五万联军乃是败于秦国大将军王翦、秦国帝国之虎嬴华手中。

    平原君赵胜又是个极其好面子的人。

    所以三公子赢天必然是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