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儒家之毒!

    第二百八十七章 儒家之毒! (第1/3页)

    这就是儒家对待父母的态度。

    要知道儒家的爱叫“仁”,其根基就是来自对父母的血亲之爱,与墨家的“兼爱”是有着非常大区别的。

    “仁”是血亲之爱的扩充和升华,是将对父母的那种绝对至诚的爱扩充向他人,以求达到对他人也能有足够真诚的爱,进而实现天下之大爱,这是用血缘纽带维系社会结构稳定的伟大思路。”

    那个墨家弟子本想第一时间反驳。

    但是三公子赢天歪嘴一笑。

    淡定示之。

    那个墨家弟子这才作罢。

    那个主持礼仪的儒家弟子有看向了扬朱学派的弟子职责道:

    “杨朱为我,无君也

    在百家之中也有一派跟儒家一样反对墨家的学说,那就是杨朱学派。

    如果说墨家是极致的“利他主义”,那么杨朱学派则是极致的“无利主义”。

    墨家讲“摩顶放踵以利天下”,而杨朱学派则讲“贵己”、“为我”,“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杨朱学派不主张人们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但同样不指望他人和社会给与自己什么。

    这便颇与道家老子提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中的观念相一致,故而有学者指出,杨朱学派其实出自道家。

    但从现代视角来看,老子的理想社会建立在人口稀缺,生产力低下的上古时期,人与人之间需要亲密合作方可生存。

    社会不存在生产过剩的情况,部落间自然也不存在掠夺,私有意识完全没有诞生的土壤。

    但孟子的时代已经进入分封制铁器农耕时代,生产力和人口数量早已将每个人的生存成本与他人绑定,社会已经不可能出现“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情况了。

    故而孟子批判杨朱学派“杨朱为我,无君也”。

    孟子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回到上古的大同社会,君王等级制度已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百姓能够安居,便唯有引导君王实施仁政。

    杨朱的主张倒行逆施,根本不现实。

    所以相比杨朱学派,孟子则更加现实一些。”

    扬朱学派弟子本想和那个主持礼仪的儒家弟子辩论一番。

    但被三公子赢天劝了下去。

    示意自己会解决。

    那个主持礼仪的儒家弟子又看向了农家弟子: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还有一家学派也曾跟孟子有过辩论,那就是农家,该学派假托上古神农氏名义进行宣传,故也叫神农家。

    銆愯瘽璇达紝鐩墠鏈楄鍚功鏈€濂界敤鐨刟pp锛屽挭鍜槄璇伙紝  瀹夎鏈€鏂扮増銆傘€?/p>

    当时滕文公有意尝试孟子的“仁政”思想,吸纳来一些云游学者,其中就有一个叫许行的农家学派学者。

    有一天许行遇到了儒家弟子陈相,攀谈之后陈相被许行说服便转而信奉农家学说了。

    后来这个陈相遇到孟子,便跟孟子转述了许行的话说: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滕文公确实是个不错的君主,可惜他不懂道理。真正贤明的君王应该与百姓一起种地,亲自烧火做饭,同时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带有很强的古朴农业文明的气息,在上古尧舜时期,部落首领还是通过禅让来继承。

    当时的首领都是带头参与劳动,获得较高声望才会被推举为首领的,比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经历。

    而我国自古又是古老的农业社会,百姓依托农业而生活,所以农家认为君王也应当与百姓一样,以身作则参与农业生产,带动百姓生产积极性,如此才是真正的贤明。

    这种“与民共耕”的亲民思路似乎与儒家“贵民”的思想十分相近,但孟子却并不认可。

    他连续提出反问:“许先生一定要先织布才穿衣服、戴帽子吗?许先生做饭用的锅和陶具是自己制作的吗?许先生用的农具是自己打造的吗?”

    并以此三问来引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朴素原始的社会分工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