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温度的出现

    第188章 温度的出现 (第2/3页)

儿招亲的,所以他只能略过这个……这个lsp了。

    “清风徐来,白瞎了这个名字了。”

    感慨了一句后,路明远接着看起来,不过接下来的评论却把他彻底给气了个够呛。

    “大舅哥,别理上面的那个傻子,你看看我。我呢,身高一米八,长相还算帅气,现年二十又二,前段时间刚刚晋升三星……”

    “大舅哥,大舅哥,你看看我的,我爹是五星专家,我娘……”

    “大……”

    ……

    看到这里,路明远一脸的震惊,与此同时,他也怀疑自己的问题是不是哪里写错了。

    自己这是来给小姨子招亲了?

    这不对啊,自己明明是来问问题的,怎么会变成这样?

    都怪这群老色皮。

    同时,路明远也庆幸,还好小姨子现在看不到这些,要不然准会被气的骂娘。

    在这之后,路明远还统计了下“大舅哥”几个字出现的频率,居然有好几万条。这可真把他给整的无语了。

    这“网络”才出来一年多,大家就开始在上面抖机灵,耍宝了。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严肃的气氛。一时间,路明远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不过他知道,这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的,平等的、自由的空间所必须经历的。

    他没办法阻止,也不想阻止。

    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破人们心中的那份等级观念,那份已经彻底刻入心底深处的尊卑观念吧!

    许久,路明远才摇了摇头,暂时将这些胡思乱想赶出脑海,开始关注真正的回答。

    “如何衡量物体的冷热程度?

    这个我们好像确实没有具体且精准的方法。

    大家好像平时都是用感官来感觉的。比如用手触摸来判断物体是冷是热,冷热程度如何?

    至于具体到底有多冷,有多热,这个确实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除了冷热以外,我们还有其他的词语,比如寒、凉、温、烫等术语,但是也都不准确。至于每个人感觉到底一样不一样,这个我也不清楚。”

    而在这个的回答下面,则紧跟着一条:“关于每个人的感觉一样不一样这个,我刚才试过了。

    同性之间的差别我没测出来,但是男女之间的差别却很明显。当水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是大概洗澡的那个热度,女性感觉刚刚好的时候,我们男性却感觉很烫,根本待不住。”

    “真的?这个以前还真没注意。等会啊,我去找我媳妇儿试试!”

    见到这条回答,大家默契的一笑。看来这位仁兄和自己妻子的感情不怎么样啊,连一起洗澡都没有体验过。

    哎!可怜啊!

    略过这条回答,路明远接着往下看。

    “其实我们也有比较客观的方法的。

    比如《吕氏春秋》有言: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同样,《淮南子·兵略训》则记述着:见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暑。

    甚至还有冬天‘数九寒’的说法。

    不过这些也确实太过于模糊了。

    比如水一旦结冰了,那么就算再冷的天,它也还是冰,我们根本就不能知道到底有多冷。

    而同样的道理,等冰化了,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有多温暖,多热。

    除非水烧开了。”

    这个答案一出来,大家纷纷找起了身边比较客观的衡量冷热程度的方法。

    有人说牧民制作奶酪的时候,会讲究“小暖于人体,为合适宜”。

    制作豆豉的时候,讲究“大率常令温如腋下为佳”,“以手刺(豆豉)堆中候,看如腋下暖”。

    甚至洗蚕的时候,也有“调温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热,但如人体斯可矣。”的说法。

    养蚕的最佳冷热度则是:养蚕人“需著单衣,以为体测:自觉身寒,则蚕必寒,使添熟火;自觉身热,蚕亦必热,约量去火。”

    路明远明白,以上的这些方法利用的都是体温。

    人体的温度大都是恒定的。

    虽然这个温度也会因人而异,但是大体而言,体温还是古代最恒定的“温度计”。

    虽然古代的人不知道体温为什么恒定,也不知道恒定的体温数值是多少,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将这种特殊的“温度计”在各种加工工艺中进行应用。

    除了以体温作为标准之外,路明远说的那个“火候”也有人找到了相应的衡量方法。

    比如战国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