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动物保护

    第四十九章 动物保护 (第2/3页)

秋游。所以南城的孩子,对这份宝藏早已习以为常。

    只有长大了,去过外地的动物园。南城人才发现,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埋藏着这份宝藏,而他们是如此深刻地怀念着南山。

    那才是动物园啊。

    建国初期,国内百废待兴,动物园作为新兴的公益产业也在起步阶段。

    大部分地区只能圈块地,放铁笼,在本地抓几只动物塞进去。什么哈士狗,孔雀鸡的笑话频出不穷。

    后来情况好了些,生活富足了,经济发展了,能引起的动物园的变多了。可因为政策的变化,动物园面临着另一个严峻的问题:

    自负盈亏。

    单论门票钱,过不了几年,就会把菲薄的拨款坐吃山空。所以“聪明”的园长们,想了个法子:动物表演。

    走钢丝,钻火圈,猴子骑单车……在网络不发达的年代,这些新奇的表演,就是孩子们仅有的娱乐。

    门票收高点,也无可厚非。

    即使某些夺人眼球的项目的确残忍,但囊中羞涩,为了钱只能委屈动物们。

    南山动物园,就是在这时候出现的。

    园长沈镇江,率先提出了“以动物为本”的理念,是国内首家取消动物表演的动物园。

    不仅取消了动物表演,他还反其道而行之,在南山建立了本土物种保育区。

    在当时,这是很先进的理念。

    大家熟知的动物园都是大铁笼,玻璃房。游客们竖起指头,对缩在角落,无精打采的东北虎指指点点。

    沈镇江对这种现状很不满意。

    他参观过那些动物园,活在逼仄空间里的动物状态很糟糕。萎靡不振,精神抑郁。

    这样的话,动物园的建立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动物园不能成为动物的家,那动物也不是人类的伙伴,只是敛财的工具。

    他自掏腰包,将南山动物园破旧的设施全部换新,又花大价钱承包了大半座南山。建了圈隔挡,费尽心思用植物覆盖住隔挡,不让动物有“被圈养”的概念。

    动物所在的地方,水泥地就必不存在。

    沈镇江请来专业的设计师划分场馆。在不同动物的园区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