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郧均之变

    第371章:郧均之变 (第3/3页)

   如今“八大王”在谷城起事之后便杳无音信,洪承畴大军必定选择北上,抓不住张献忠所部,就要前来与他们这些义军进行厮杀了。

    而当务之急,便是要先击退孙传庭所率的官军,之后再行计较。不然南有洪承畴,北有孙传庭,义军便要腹背受敌了。

    其他六人则问候了张献忠的祖宗几十代,不过张献忠曾经在世的亲属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成为实际上的孤儿的“八大王”对此根本无所谓,卖队友这种事在关键时刻,为了保命,必须要做。

    孙传庭特别擅长与义军作战,战绩更是胜多负少,貌似是朝廷在狗皇帝驾崩之后,想出来的对策,这在从千里送来的《京师日报》上,罗汝才便觉察到了。

    太子年幼,监国理政就是走个形式而已,真放出孙传庭与洪承畴这两大贼首,只怕对义军来说,形势比被接受招抚之前还要严峻得多。

    但义军的首领们也不是徒有虚名,先克均州,后占郧县,连败官军,还俘获了郧阳巡抚戴东旻,令周遭负责监视的总兵官龙在田不敢轻举妄动。

    熊文灿麾下供有四总兵,左良玉与张任学尚不知所部音讯,而在谷城负责监视“八大王”的陈洪范,多半已经被张献忠给解决掉了。

    背后只有龙在田一部人马,义军诸部根本不会担心,分出部分进行监视与防御就行了,主要是须集中兵力,对付杀气腾腾的孙传庭所率的官军主力。

    在经过一番侦察,估计前来进攻的官军仅有五万左右之后,众人集思广益,最终决定事实“曹操”罗汝才所提出的建议。

    那就是占据郧县县城,在城前列阵,这样能够以逸待劳,与远道而来的官军对战的话,可以占据体力上的绝对优势。

    只要将其重创,义军主力便可在洪承畴率军北上郧阳之前,南下竹山,进而入川,迅速占领这片很是富饶的地区。

    双方兵力相当,罗汝才认为己方没必要立刻就跑,而且他还想要南下招揽自己的旧部。

    不然身后跟着孙传庭的数万兵马,随时有可能对自己发动进攻,他是不可能将以前的士卒集结起来的。

    其他首领也同意罗汝才的建议,要不趁着官军疲惫不堪,将其杀退,等到其恢复体力,只怕义军便要跟以往一样,夺路而逃,最后被杀得崩溃四散了。

    用四万精锐部曲在原地御敌,阻击五万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义军没理由连打都不打就掉头逃窜。

    他们这些人可是厉兵秣马许久,而孙传庭刚从牢里放出来,能否有昔日之勇还另当别论。

    若是能够在此一举歼灭这股官军,那么不论北上陕茜还是西进川蜀,都不在话下了。

    四月二十八,孙传庭的官军终于出现在了郧县wawe,与在此“恭候多时”的义军遭遇。

    在缴获了官军装备的不少火铳之后,义军这边也有了阵战的资本。

    所以打算这里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多年来,数次难以战胜的老冤家。

    只要孙传庭轻敌大意,不让官军进行修正,直接来战,义军便胜算大增。

    而情况也正如诸位首领期望的那样,孙传庭真就率部直接杀来,打算一鼓作气收复郧县城池。

    众人也是憋着一口气,要让张献忠瞧瞧,他们不是没有“八大王”就不敢起事,更可以一举灭了孙传庭这个祸害。

    往后两路人马再遇见了,他“八大王”也要对他们另眼相看才是,掉头就跑的日子,大伙都过够了。

    如今趁着狗皇帝驾崩,太子监国的天赐良机,义军便要开天辟地了。

    要是最后等够灭掉暴明,将老朱家的一群人给赶下去,那么就推人缘最好的罗汝才为皇帝,其他首领都是一字并肩王。

    每人可以分到一个布政司,手里有兵、有钱又有权,算是割据一方的藩王了,而且比大明这有名无实的狗屁藩王要厉害多了。

    不少人连以后的封地都想好了,而且要将“八大王”赶回陕茜老家去,反正那个穷地方,他们谁都不愿意去,送给张献忠再好不过了。11...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蓝色中文网”,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