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旗开不胜

    第588章:旗开不胜 (第2/3页)

    “堑壕战”他们不能听过,不曾接触过,更不曾战而胜之过。

    但对进攻一方的清军来说更是如此,倭军握有地形与火力上的双重优势。

    即便是役的战况不尽如人意,不是还可以从海路撤退嘛!

    这就叫“进退有道”“取舍得当”!

    从阿部重次到下面的大名,其实根本就没打算主动进攻清军。

    决定采用明国太子提供的战术建议的目的就是要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

    二龙战之役最然是打赢了,可倭军损失也不小,这还是在握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

    此番清军卷土重来,其出动的兵力绝对不会太少,至少不会低于两三万。

    己方掉以轻心的话,那就很有可能把吃进嘴里的肥肉再吐出去。

    全国的大名都派兵前来,有的大名更是亲临督战。

    阿部重次也不能把别人的武士和足轻都当作牺牲品。

    不然回去之后,这些兵力遭到严重折损的大名在德川大将军面前对其进行一番抨击。

    他受不了,德川大将军更受不了,说不定在众怒之下,会革去其老中的头衔。

    除了堑壕战之外,阿部重次还采用了本时代非常先进的“滚动式换防法”。

    一线的一万兵力只需要防御一昼夜,然后二线的一万人就会向前移动,接替他们。

    之后三线的一半兵力进驻二线,一线的兵力撤到三线,可以修整两天时间。

    这样一来,倭军可以保证始终有一万名精力充沛的士兵顶在最前面。

    武器弹药都留在一线,只是将士兵换到后方去,这样便能轻装下去休息了。

    老铁山地区南北长七里,东西宽近六里的范围,也保证了倭军有足够大的转圜空间。

    若是战况发展超出了己方的预估,变得非常被动,倭军完全可以在夜幕的掩护下,连夜从海上溜之大吉。

    不同于清军,倭军过半人都会游水,即便无法直接登船,在紧要关头往海里跳便是了,漂一会儿之后自然有人接其上船。

    为了掩护是役的倭军,登莱水师与郑芝豹的舰队总供出动了超过五百艘各型船只,这还不包括在附近捕鱼,用以提供肉食的大量渔船。

    郑芝豹也在摧毁了大清左翼水师之后,也率领舰队主力回师。

    同时保持着与广鹿岛那边登岛倭军的联系,可以随时派兵支援。

    明倭联军可以通过海陆增援广鹿岛,但对清军来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驻守半岛东岸的兵力本身就非常有限,还被郑芝豹的舰队歼灭了一大半。

    皇太鸡即便知道了那里的情况,派出援兵,也能在短时间内抵达。

    援兵也没办法游到广鹿岛去,因为在郑芝豹舰队的扫荡下,沿岸都没剩下几艘渔船。

    渔珉们领了郑五爷的银子,吃着背回来的大米,也就不急着出海捕鱼了,等新船造好之后也来得及。

    他们能等,广鹿岛上的守军等不了,可等不了也得等,要么继续坚守,要么直接投降,没有第三条路。

    下海倒是第三条路,八旗兵里有多会水的?

    岛上没了八旗兵弹压,墙头草一样的奴才兵转回身就能投靠新主子……

    郑芝豹之所以放心大胆地回师,就是看到了广鹿岛上的鞑子都已经沦为了瓮中之鳖。

    听说茅元仪率登莱水师一举歼灭了狗鞑子右翼水师之后,郑芝豹在高兴之余,就更放心了。

    这下狗鞑子的两翼都被折断了,再也没办法在海里扑腾了。

    广鹿岛上的鞑子,他们想甚子时候吃,就甚子时候吃!

    两大舰队汇合之后,实力陡增。

    整个大舰队拥有红夷大炮近百门,发熕三百余门,佛郎机达千门之多。

    可以说这支大舰队的整体火力与十余万清军所拥有的火力相差无几。

    而且由于装载在战舰上,抗打击能力比陆地上毫无掩体的炮兵部队要高太多了。

    “快!快点!都别给俺拖沓!”

    一个个顶盔贯甲的分得拔什库们驱赶着手下正在磨蹭行军的碎催,向对面的群山发动进攻。

    在牛录里面,“分得拔什库”属于低级武官,地位不如“拔什库”这样掌管记录与支应的文官,但牛录章京在带兵打仗时,主要还得倚仗他们。

    智顺王尚可喜所统领的天助军不同于汉军四旗,那边连“拔什库”都是由八旗大爷来担任的,只是下面的士兵都是汉人而已。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可以掌控军队,减少发生崩溃与投降的可能,而且还能给八旗子弟安插一个待遇比较好的职务。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汉军固山额真石廷柱,听名字像是汉人,其实是改姓“石”的旗人,能说一口流利的明语,故而被皇太鸡任命为旗主。

    在天助军里还不存在这种情况,这支人马完全听命于智顺王尚可喜的差遣,只不过编制与职务头衔都是按照大清规定而行的。

    大清国里,兵力一万余人的天助军算是绝对意义上的超编队伍了,不过皇太鸡对“三顺王”的要求不高,管理也不严,可以独树一帜。

    为了给皇上和大清再立新功,也免遭睿亲王的责骂,作为全军先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