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吃住之差

    第639章:吃住之差 (第2/3页)

上百姓们领取海鲜的标准,船员们也可以享受得到。

    能赚钱、吃饭、领肉,这差事等于三项合一了。

    从汝宁那边来的渔珉就从来没见过如此好的差事,与如此高的捕捞量。

    中原地区的河流几乎都已经断流了,汝宁地区的渔珉也就全都失业了。

    要么跟着崇王或者汝宁郡王去京城,要么便会沦为食不果腹的流珉,最后惨死。

    在天灾之下,工匠们还得勉强度日。

    河水断流,庄稼又绝收,渔珉们是一天都难以为继。

    跟随崇王朱由樻来到堪察加半岛的渔珉,此前全都是这个境遇。

    海上风浪很大,由于广袤无比,渔船也无法及时靠岸,捕捞的危险程度远超内河。

    但渔珉都是会水的,水性都不错,而且是结队捕捞,可以互相保护,能将危险降至最低。

    朱由樻给每个渔珉都配发了皮制衣服,用来挡风御寒。

    在崇国,不论任何工种,只要损失一个人,那就是少一个人,短期之内是难以补充上的。

    基于这点,朱由樻才会格外重视船队里的渔珉,给众人无偿提供了一批衣服。

    只要不大量损失渔珉,那么船队在天气良好的时候便能成群结队的出海捕捞。

    有了大量的海鲜供给,崇国上下便会高枕无忧了,当下船队就是崇国的安全保障。

    除了修船与造船之外,朱由樻还给之前离开崇国的郑芝莞开出一张清单。

    上面详细列出了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名称与数量,只要下次郑芝莞能够运抵崇国,他便照单全收。

    采购价肯定高于大明本土,不过这也算是给郑芝莞的好处,不能让人家白跑一趟。

    虽说硫磺生意,郑芝莞已经赚了不少银子,但一码是一码,不可相提并论。

    一来一去,两边都赚钱,人家才愿意带着船队跑这么远的路来送货。

    崇国想要发展,全仗本土提供的用具,没了这个前提,日子就困难多了。

    朱由樻还想让郑芝莞下次给自己带来数十艘大中型渔船,价钱自然非常丰厚。

    光靠小渔船,那就只能在近海作业,根本无法去往远离岸边的地方捕捞。

    而且船体越大,抗风浪的能力就越强,安全程度便越高,可以有效减少损失。

    郑芝莞是抢也好,买也罢,总之能把船带到崇国,朱由樻便会出高价全部买下。

    这次带到堪察加的船工是会造中型船只的,只不过周期太长,得等到明年才能造好下水。

    远水解不了近渴,朱由樻只能让他们先造一些小船,必须尽快下水捕捞才能产生回报。

    在朱由樻列出的清单上,有船、有网、有笼子、有绳子,还有鱼叉,甚至弩炮,总之只要跟捕捞沾边的物件,那就会出现在上面。

    弩炮就是用来捕鲸的,不过之前郑芝莞的船队对捕捞鱼类已经很满意了,也就没对海里的大家伙下手。

    朱由樻刚刚组建的船队规模较小,大多数船员都是内河渔珉,别说捕鲸,连鲸鱼都没见过,见到实物之后,差点吓得跪在船上给鲸鱼磕头……

    由于猎物体型太过庞大,加之船员没有经验,朱由樻实在损失不起渔船和人手,暂时只能作罢,但弩炮还是要买进的,起码能为以后出海捕鲸做好准备。

    到了夜晚,崇高城自然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隐约的火光可见,大多数人家在日落之后便会睡觉。

    能点起油灯的都是数得上的富户,也包括藩王朱由樻一家了。

    朱由樻用的是太子爷仿自仙界的新式油灯,能将帐篷内的情况照得清清楚楚。

    为了能够长期使用,朱由樻特意遣人采购足够自己用一年之久的灯油。

    每天晚上,朱由樻麾下的主要人员都要向这位藩王汇报一天发生的相关情况。

    主簿是管账的,牙将是管亲兵的,军师是出谋划策的。

    朱由樻听从了某太子的建议,并没有立刻开府的打算。

    某太子说过,内阁与各部就是从掌权者手里分权的机构。

    只有将权力高度集中,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藩国在成立之初,只需按部就班,便不会有大问题。

    主要就是管好钱、粮、兵这三方面,再善待随行而来的百姓,那便可以安心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