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书中黄金

    第865章:书中黄金 (第1/3页)

    “爱卿直言无妨!”

    那逆子说过,凡是能用前来解决的事情,都不能算顾虑,顾虑就是没钱!

    眼下就是要解决没钱这件事,谁敢阻碍朝廷征税,谁便是只拦路虎!

    崇祯倒是要听听在郑三俊眼中的顾虑为何物……

    “陛下,若从今岁开始,农户无须折色纳税,则势必会影响往昔从中渔利之徒,据臣所知,各地皆有此类歹人,任其夸大实际,以次充好,甚至偷梁换柱。只恐太仓表面即便收入颇丰,实则不尽如人意,更难以达到陛下之要求!”

    听说崇祯皇帝在北都时,每遇战事不利,便拿兵部尚书开刀顶罪。

    征税之事关系重大,加之又要免去折色,这里面的玄机就大了去了。

    户部尚书郑三俊觉得一不留神,闸刀便要落到自己脖子上了……

    “此事太子也对朕说过,太子请朕放心,其早已相处对策,朕如此安排便可。诸位爱卿听好,太子说各地按府县进行划分。县里出事,抓县令。府里出事,抓知府。一隅出事,便抓巡抚。以一石为单位,缺一石抓一人,抓到满足差额为止,而且要保证数量同时,须确保质量,此二项缺一不可!太子说其尤擅处理此等冥顽不灵、故作聪明、监守自盗、主动找死之徒,此等歹人伸手捞好处捞惯矣,一时捞不着便浑身不自在,太子会为其找个好去处!除了大量缺职又该如何处理?太子说对于较低的职务,朝廷尽可以募资填缺!不然身有功名,却无力考取进士之人,譬如顾炎武之流,只要交了足额的款子,亦可被朝廷委任为县令,想来也不会比那蛀虫县令坏到哪去了。对于较高的职务,朝廷可另行调派人手填补空缺。”

    “募资填缺”浓缩成俩字就是卖官!

    自古便有如此之举,本朝也不鲜见,此时行事,刚好合适。

    普天之下,各地的父母官,其实多数为蛀虫,少数为清官。

    即便如史可法这样忠耿之人,也将同乡、师生、上下级这些礼尚往来视为正常之举。

    高弘图在天书上是投水殉国,然而高家在当地也是接受投献的大家,位居前列。

    首辅瞿式耜家里更是如此,在南方这是普遍现象,没啥大惊小怪的。

    北方藩王较多,加之被侵占的土地更多,农户想投献也没这个机会了……

    “臣了然!”

    郑三俊还能说甚子呢?

    啥也说不出来,再说就要出事了。

    将皇帝弄生气了,丢出来一句,你去跟太子说个明白!

    届时自己该如何是好???

    据坊间传闻,太子口舌之利足以以一敌十,还能给满朝文武主动下套,让你往里钻!

    以礼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倪元璐为首的一群同僚是见识过太子言辞之犀利的,郑三俊在闲暇之余也问过此事。

    倪元璐对此只有八个字的评价——巧舌如簧,直击要害!

    这位同僚还说,只怕“卧龙”与“凤雏”再世,联手也难以匹敌太子!

    光倪元璐一个人说,郑三俊肯定是不信的,因为实在是太过夸大其实了。

    然而都察院左都御史陈泰来、大理寺卿成德、吏部尚书孟兆祥、工部尚张慎言等人皆是如此看法。

    郑三俊不是当事人,没见过当时廷议时的激烈场面,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好不热闹。

    但每次到了最后,几乎都已太子爷取胜而告终!

    您没瞧见上面那位移驾南都了么?

    这信号还不够明显么?

    都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北边那位用了一口气,将其他颜色都给胜了……

    控制内阁,笼络臣子,执掌军队,再用报纸来消灭留言。

    你想到的与想不到的,人家都会,而且干的很好!

    等布置完善之后,想在廷议反对太子都不可能了。

    一旦出现棘手之事,太子便会启动投票流程!

    能上殿的臣子里,忠于太子爷的占了一多半。

    如何投票,太子都会稳操胜券。

    想在廷议时战胜太子,这谈何容易啊?

    先把朝会里的以及给清除掉,再在出缺的位置上安插上自己人。

    若是崇祯皇帝也将此计照搬过来,结果自然会跟北廷如出一辙了。

    还有人笑话北廷首辅薛国观是个不学无术,专心巴结太子的奸臣。

    你见自古以来的哪位奸臣没有主见,对主人百依百顺?

    实际上北廷就是在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状态下,进行高效运转。

    也只有如此行事,才能避免因为争议而浪费宝贵的时间。

    薛国观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殿下所言极是!

    若无要事,抑或是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