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十万倭兵

    第911章:十万倭兵 (第2/3页)

被炸塌的城墙才能修得差不多,想要恢复原貌,得等到夏季。

    这效率真是太低了,不过没办法,生产力就这档次,暂时根本提不上来!

    城外的情况还如城头,辫子挖的围城壕沟根本没工夫去填平,只能先把所有地洞给堵死,壕沟以后再说。

    毫无疑问,皇太鸡的辫子军就是前来造孽的!

    估计开春之后,这些孽障还会蠢蠢欲动。

    巡视完之后已经临近中午,某太子便返回东宫,因为下午还要接见倭国使节。

    见过这些酷爱买马桶的客人之后,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夜幕降临时,还有烟花表演。

    回来的路上,附近便出来了此起彼伏地鞭炮声。

    这说明百姓还能苟活,连鞭炮都买不起的话,那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在下参见大明太子殿下,祝殿下万事如意,福寿安康!”

    “多谢特使!请坐!”

    此次的倭国使团是由德川二货大将军麾下的老中——堀田正盛领衔,人数不下五千人,队伍里包括了倭国各地的大名派来的亲系。

    这些大名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封地,便只能派人前来采购所需商品,因为通过上次的采购,一堆大名都狠狠地赚了一笔。

    跟随阿部重次前来征战辽东的武士和足轻,不论隶属于哪个大名,回去之后,都变成了让留守的同伴们羡慕不已的对象。

    很多武士都为自己置办了一整套新盔甲,由于可能还会出国征战,马匹难以运输,不少人都没有买坐骑,留着钱给家人改善生活。

    更有甚者直接在太子的特许下,买了两块铁板,带回去让本土的铁匠加以整合,变成一副倭式甲衣。

    因为武士们都是内行,看到大明新式甲衣超强的防御能力,便动了心思,不过倭国根本造不出来一整块的胸甲,便只能在大明这边购买。

    经过实战检验,武士们都认为大明的甲衣才是真正的甲衣,即使在十步之内,用穿甲箭头都全然射不穿其正面。

    大名们在看过之后,也乐意掏钱采购,一切保命道具再贵也是值得的,命都保不住,要钱何用?留着陪葬?

    除此之外,大名们特别热衷于购买大明出产的高级坐便器,坐上去出恭真是一种无以伦比的享受。

    能与坐便器并驾齐驱的,便是沙发了,只是由于数量有限,在倭国市场上一直处于有价无货的状态。

    新式油灯则是另外一种炙手可热的畅销商品,光是尚未装船运往倭国的订单就高达万盏之多。

    几乎所有大名经过这番经历,都摇身一变就成了实打实的二道贩子,只要能赚钱,他们便乐此不疲。

    尤其是那些封地十分糟糕的大名,囊中羞涩又要养活麾下的大量武士和足轻,故而都在挖空心思地从大明采购各种商品。

    之前所有驶往倭国的商船,都只能在下关港靠岸卸货,这原本在大家都穷的时候到也能忍受。

    可是随着一部分忽然暴富起来,那些还受穷的大名就忍不了了,纷纷上书,要求增设港口,尤其是在自己的封地沿海。

    迫于无奈,德川二货大将军只能新设了六处贸易港。

    其中,本州岛有四处,九州岛与四国岛各一处。

    不这样的话,各地的大名偷着与大明商人来往,德川幕府根本就管不过来。

    所有驶往倭国的大明商船都挂在郑氏旗下,一年报名费三千两,一两都不能少。

    这是某太子与郑芝龙所达成的默契,某太子赚商品差价,郑芝龙赚报名费。

    从路程与航速上算,一年至少能跑十次,刨去报名费、人工费、进货费,平均每次至少要净赚三百两以上,商人才有利可图。

    大明商人们想把投进去的成本赚回来,那就要懂得经营,哪个下家愿意出更高的价钱,就可以卖给谁。

    如此一来,郑芝龙也就管不了这些商人了,私下去往其他港口卸货,谁能知道?

    查账的话,就说在海上遇到了风浪,一部分货物掉进海里喂鱼了,你能去跟龙王对账?

    只要能收到报名费,郑芝龙是不管其他事情的,在海上不被打劫就行了。

    在某太子与德川二货大将军的联手推动下,明倭贸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速增长。

    每天从大明各个港口驶往倭国的船只便高达七八十艘左右,几乎是以往的三倍以上。

    其中的一半是从天津出发,因为想从京城购入新奇商品运往倭国销售,就只能在此靠岸。

    天津港也一跃成为可以与泉州、厦门相匹敌的大型港口,哪怕在渤海封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