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因祸得福

    第932章:因祸得福 (第2/3页)

论是镇海侯还是镇海公都可以,若是后者便更好了。

    在郑芝龙取胜一个月之后,遍布大半个江南地区的叛乱也终于被彻底弹压下来。

    此次叛乱,主要以长洲(苏州)、钱塘(杭州)、华亭(松江)、武进(常州)四地为主,辐射周边地区。

    江都(扬州)有勇卫营悍将马进功率部镇守,山阳(淮安)有左佥都御史史可法坐镇,由于应对得当,故而这两处要地才没有参与叛乱。

    这两位对付富绅与奸商的办法不多,但架不住背后有高人指点……

    办法很容易,将城内大户的长子与次子都“请到”衙门里“常住”,若是家里的独苗就更好了。

    也不为难他们,每天好吃好喝招待着,这些人质在里面看书、看报、打麻将都可以,带着妻妾与丫环入住也行,但就是不能出去。

    这下大户们彻底老实了,不老实的话,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绝后!

    家里有年纪小,且没被请去的儿子撺掇老爹参加叛乱,也被其父给禁足了。

    对方掐着自己的七寸,只要不松手,那自己就只能恭顺乖巧了,一点杂念都不敢有。

    跟着史可法厮混的一群二代,别的本事没有,送银子倒是一绝。

    没别的,就是因为自己本事不大,在南廷这边屡试不中,无法出人头地。

    听说这位御史大人深受太子爷的信任,故而先打听一番,待可以出去了,便打算去北廷碰碰运气……

    史可法受不了这些后生的频繁叨扰,便将去年的殿试题目当作礼物,送了出去。

    结果一群二代们都傻眼了,经过一番研究,有脑子活泛的,居然觉得自己大有可为,于是开始潜心研究起来。

    这些人质在衙门里研究如何去北廷当官,这是史可法万万没想到的事情。

    即便如此,勇卫营加上洪承畴派来驰援的三万人,前前后后用了大半年时间,方才彻底平定了此次叛乱。

    不同于安史之乱,这并非是叛军兵强马壮的原因,而是为避免战火荼毒百姓,进而影响赋税,崇祯皇帝要求各部严禁屠城,只准拿城内的部分大户开刀。

    造成了弹压大军前脚刚走,城内的漏网之鱼后脚就又开始兴风作浪,以至于死灰复燃,周而复始,这才耗费了较多的时间。

    虽说三番五次进行弹压,耗费了极多的钱粮,可在无形之中,也给南廷甄别反贼帮助甚大。

    倘若反贼就闹腾一次,被弹压之后选择偃旗息鼓,长期蛰伏,朝廷反而不好筛查出来这些为非作歹的祸害了。

    不像是韭菜,割了一茬,又能长出一茬,可以往复循环。

    各地的富绅与商贾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死一家就少一家。

    经过各部人马的反复收割,等大户与跟风的士子被擒杀的差不多了,叛乱之地也就再也闹腾不起来了。

    大明是正统,皇帝是君上,这是大部分百姓都认同的事情。

    参与叛乱起初还能得些银子,赚点甜头,等面对如狼似虎的官军时,那就看出叛军里各人顾个人的心思了。

    一群乌合之众,良莠不齐,各怀鬼胎,加之根本没经过军事训练,以为凭借几句好话便可蛊惑千万百姓,使其能够揭竿而起。

    没有明确的战略,没有相关的经验,没有得力的组织,一味的好高骛远,在官军的大力弹压之下,其结果就是一败涂地。

    参与弹压叛乱的官军数量不到四万,每部至多三千,一般规模都只是千人而已,即使如此仍旧可以以一敌十,并且大获全胜。

    杀过人与没杀过的,那是截然不同的。

    一方是训练有素,一方则是临时拼凑起来的。

    只要一经交战,便可分出胜负。

    为了以绝后患,崇祯还在禁止屠城之后,又下了一道命令。

    凡遇胆敢野战之贼兵,待俘获后,皆可送至南都,再将其转运至山东矿场。

    崇祯也害怕这些人被释放之后会择时再重操旧业,便心生一计——眼不见为净!

    最好在矿场里挖矿挖到死,有生之年都别想返回江南!

    这叫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作为一代明君,崇祯还想要个没有大开杀戒的好名声……

    至于那“孝子”是如何处置这些俘虏的,崇祯根本不想管,眼下也无暇顾及。

    能从那“孝子”的信里得知春夏之际雇佣倭军反攻辽东,又毙伤上万东虏,便足够了。

    不得不说,这逆子还真是虏酋皇太鸡的天敌克星,战术也是极富针对性。

    一年消磨掉一万东虏兵,看似不多,但十年便是十万之巨!

    倘若从天启年间便运用此等战术,坚持到当下,只恐东虏都剩不下几个人了。

    细算下来,自己到五十岁之前,那逆子应该可以将东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