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五军之战

    第939章:五军之战 (第2/3页)

证不会半渡而击。

    这便是障眼法,对此,多尔衮一句都不信,反而相信蛮明一定会采取半渡而击之策。

    既然如此,不如让蛮明部曲过河,自己保证不会半渡而击,岂不是更妙?

    可那魔童绝非凡夫俗子,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焉能中计?

    届时对方不答应,己方岂不是进退维谷?

    多尔衮有心让阿济格与代善各带一支人马,一南一北,同时迂回过去。

    每人携三个甲喇的骑兵,总计便是九千人,作为两支偏师佯动。

    若蛮明有所反应,说明被己方偏师调动起来,反之……

    多尔衮暂时想了三策,其一,自然是前去与那魔童决一死战。

    其二,则是派出两支偏师,调动蛮明人马,主力则原地等待时机。

    其三,全军沿滦河东岸南下,而后在滦河拐弯向东处过河,杀向西南,攻取丰润。

    可是想过之后,多尔衮又觉得这三策似乎都不甚完美。

    总觉得自己所想都在那魔童的意料之中,故而很是苦恼。

    咨询过随军的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公尚可爱之后,也没得到甚子有用的策略。

    本着不让蛮明狗太子得偿所愿的初衷,第三天,多尔衮便下令全军按照第三个策略,沿河南下。

    如此行军,至少能将蛮明的主力从鹿儿岭调出来,那里地形易守难攻,不便骑兵冲杀,即使要决一死战,也须在平原上进行。

    至于名声……

    多尔衮也不在乎这个,若能得天下,那些文人还敢乱写?

    反之,那就绝非自己所能左右得了的事情了。

    “报~!殿下,东虏主力沿河南下!”

    “哦?可否查实?”

    “反复查实,已向南前进约二十里!”

    “传本宫谕令,全军立刻拔营,在沿河南下,不得轻易过河!”

    “是!”

    某太子就要看看多尔衮的辫子军打算干嘛,你啥时候过河,我就啥时候打你,你有种这辈子都别过河!

    这货还真是不吃眼前亏,该认怂的时候就认怂,大有当年司马懿之风范啊!

    不过也好,通过此举便可看出来多尔衮小心谨慎,知道此番不容有失。

    再损失几万人,那某太子就可以提前庆祝胜利了!

    多尔衮这么干,某太子反而不好快速取胜了。

    咱们就平行沿河行军,看啥时候能取得“交集”!

    滦河下游是迁安、卢龙、滦州、乐亭,过了乐亭,再走两步就下海了。

    某太子不相信多尔衮能见好就收,此番入关就打这四个地方。

    最多再加上以东的抚宁与昌黎,仅此而已。

    出动十多万人马,仅仅攻取了六座城池。

    这绝对是高投入,低产出,远远满足不了皇太鸡的胃口。

    多尔衮回去是无法交差的,故而某太子猜测,其必定想要伺机而动。

    倘若多尔衮实在故弄玄虚,玩调虎离山,用一支偏师将明军主力吸引到南方。

    然而自己率领主力再率主力快速渡河,通过鹿儿岭,攻取遵化,或许更为合理一些。

    想到这里,某太子修正了自己之前的命令。

    将阎应元所部五千人,以及三万团练驻防鹿儿岭。

    这些人没多大战斗力,跟在后面也是累赘,驻防此地还能当个眼线来用。

    鹿儿岭北侧,靠近长城防线,还部署有四千明军骑兵,以及上万倭军。

    这些部队虽然比不了某太子所率的主力,但也能起到迟滞辫子推进的作用。

    正是有了这些部队的帮助,某太子才能带着主力人马安心南下。

    走了大概两天时间,哨骑报告说辫子主力停下了,某太子一看地图。

    不出所料,多尔衮在滦河拐弯处,也就是后世迁西的位置停下了。

    你不走,我不走!

    你一走,我就跟!

    咱就是属狗皮膏药的!

    你想打,老子非陪到底!

    这里地势平坦,比鹿儿岭附近要好得多,倒是利于辫子骑兵往来冲杀。

    “传本宫谕令,全军就地扎营,小心戒备!”

    隔河遥相呼应了这么长时间,不打一场,怎么对得起这三九天啊???

    大清王师不就擅长冬季作战么?

    越冷的天气,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