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十四年毕

    第955章:十四年毕 (第2/3页)

很快便安抚住了大量灾珉。

    实际上在罗汝才集团被消灭,李自成所部远走西北,张献忠与革左五营被困在大别山之后。

    失去了这些常年带头滋事的,灾珉数量再多,也闹不起来了。

    河南本地罕有蓄意谋反之人,最多出个李岩、牛金星这样的副手。

    后者成为了某太子麾下的狗头军师,前者则得到了某太子的差遣,在河南各地四处督察赈济之事。

    红娘子也一道行事,专门负责灾珉里的女眷。

    本来还对上面下令往赈济粮食里面掺沙子还大为光火,但听说了原委之后,也只能默许此事。

    粮食里面有了沙子,那便算是糙米,即便是倒卖也买不上价钱。

    灾珉都快饿死了,自然不会在乎这个,沙子都会沉底,只要喝粥的时候注意一下就行了。

    掺沙子加上多派督察人员,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倒卖赈济粮的恶劣行径。

    不是杜绝,而是减少,因为当地的官吏不可能皆为清官,故而也就不可能杜绝倒卖粮食。

    只能先确保不把灾珉饿死,然后再为其谋求出路。

    这缺德主意是谁想出来的,都无须分析排查,整个大明就一个坏人,而且年纪不大……

    怒火中烧的红娘子很想当面质问太子,可冷静下来之后,也只能慨叹一声。

    或许面对眼下这种情况,任何人都再也想不出更好的法子了。

    整个河南,只有一南一北还算能活人。

    南边靠近湖广,天气不会过于干旱,不时还会下雨。

    北边就是黄河沿线,尽管黄河快要断流,但毕竟还没断流,这就能为上百万人提供水源。

    中间像汝州这样的地方,几乎就是十室九空的无人区,即使留下也会被活活饿死。

    这还是在太子下令先后迁走境内的七大藩王及数十万人口的情况下,不然情况会更加的惨烈。

    河南巡抚吕大器接到太子的密信,说如此大旱情况还会持续至少四五年时间,顿时心都凉了。

    天灾持续下去的话,别说四五年,河南连三年恐怕都难以坚持了。

    三年之后,只恐河南全境之人口,总数不会超过五百万了。

    吕大器在焦虑之余,也明白太子与朝廷的难处。

    北边的东虏连年叩关,南边的流寇又屡剿不绝。

    用兵所需每年都超过两千万两,又如何顾得上灾珉?

    吕大器只能尽人臣之所能,尽量安抚境内的灾珉。

    本地能留便好,留不下可安排其去往山东或南直,全力挽救每一个灾珉。

    对某太子来说,河南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烂疮。

    灾珉就是烂疮上的蛆,留着蛆能吃烂肉,撇除蛆能挖烂疮。

    如何救治,就看留多少蛆了……

    蛆多了便会形成隐患,故而必须将其分流到其他地方去才行。

    北方受灾的五地之中,北直隶依托畿辅一带,情况好转地最为迅速,只是与河南交界的一带还比较糟糕。

    山东依托运河、筑城、挖矿、晒盐、海捕这五大项,已经基本上摆脱了旱灾所带来的影响。

    尤其是环半岛的海岸线,连百姓都能经常吃到鱼以及各种海鲜。

    这主要归功于山东巡抚颜继祖在京城的时候,吃蝗虫吃开窍了!

    不开窍的话,就要留在京城吃一辈子蝗虫了……

    筑城、挖矿、晒盐、海捕全部都能当作赈济的项目来做,岸边所产的海盐能解决十万青壮活计的同时,还能给衙门带来上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而随着海捕与南北海上贸易的兴起,造船业又成为了一个新的创造就业的项目。

    颜继祖要求全境务必实现年造船只三千艘的既定目标,尽管其中有六成是小渔船,但也是船,也能让渔珉们得到丰厚回报。

    百姓们买不起渔船不要紧,当地府衙都允许租用,不但可以按天计算租金,还能直接用捕捞的海鲜来充抵租金。

    只要是风平浪静之日,便可在岸边附近的高地上,看到海面上星罗棋布的渔船。

    与之前多年实施海禁相反,太子与朝廷都鼓励各地多造船只,数量越多越好。

    船只多便意味着渔船多,渔船多起来,渔珉才能多捕捞,百姓才能吃到海鲜。

    颜继祖的计划是在五年之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