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长洲大捷

    第1008章:长洲大捷 (第2/3页)

只只待宰的羔羊,到死还浑然不觉。

    在让手下彻底洗劫了南都城之后,梅洛元帅于八月二十八日,下达的了撤退命令。

    沿江的一路部队由于可以得到舰队炮火的支援,所以兵力较少,只有九千人上下。

    走运和的一路兵力达到了约两万四千人,包括用搜集来的马匹所组成的一个军团,约一千两百的骑兵部队,足以击败任何敌军部队了。

    英军应该还在帝国战区以南的地方劫掠,目前还没向己方发出预警,所以梅洛元帅认为一切照旧。

    这次进攻明国尽管算不上大获全胜,要是能够得到数千万银币与相应的商品,也值得庆祝一番。

    北线部队由奥昆多上将负责指挥,南线则由梅洛元帅亲率,在抵达长洲之前,一切都很顺利,没有遭遇明军的任何抵抗。

    长洲守将是出自勇卫营的悍将宋纪,崇祯为了像马进功控制江都一样控制长洲,才委派宋纪率部进驻这里。

    作为江南四大城之一,长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南都是都城,江都依靠盐商,钱塘依靠茶商,长洲则依靠丝布商人。

    城内的丝织业极为发达,不过此前一部分已经被宋纪让手下给转移走了。

    长洲本来是被放弃掉的,但而后情况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了避开在马鞍山江面游弋的敌军战舰,洪承畴率部从西梁山上游的裕溪镇过江。

    五天之后,便找到了黄得功的侦骑,两部人马于三天后汇合。

    躲在广德州的崇祯也总算盼来了北边来的援军,他可是不想再东躲西藏下去了。

    黄得功麾下有三万人,加上从丹徒、武进、长洲、归安、嘉兴、钱塘等地撤退下来的部队。

    光是南廷这边的兵力便达近六万,加上洪承畴所部便超过了十万,总算有了与西夷决战的资本。

    崇祯很想御驾亲征,但自己又不擅长统军征战,对于如何击败敌军,完全是没有任何办法。

    但手下有洪承畴与黄得功这一文一武,崇祯认为自己也可以从善如流,至少是役是不会战败的。

    不能总让那逆子利用王师得来的战功,在报纸上耀武扬威,自己也能如此这般,也好扳回一城。

    珉间曾有流言,说崇祯皇帝对边务一窍不通,这才导致朝廷每年耗资巨大,然而辽东频频告急,甚至被东虏屡次叩关。

    某逆子则刚好相反,故而才能在京城挫败皇太鸡,又在滦河取得大捷,甚至在锦州外围亦能重创东虏三十万大军。

    崇祯对此耿耿于怀,又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此前一直戒急用忍,又叹息连连,这下总算是熬到头了。

    为了能够捞到一些战果,崇祯只能虚心请教洪承畴,这位爱卿好歹也是之前自己身边的红人。

    洪承畴有两个计划,其一,若是西夷已经细节过江南诸城,已然撤退,则王师可尾随掩杀之。

    其二,若是西夷尚在洗劫的半路,则王师可迅速抢占某座城池,凭此坚城拒敌,而后里应外合,将其重创,甚至聚歼之。

    这是两个很务实的策略,避免了再不清楚来犯之敌具体兵力的情况下,贸然与对方进行野战。

    可以打出很高的战损比,同时也能减少朝廷所需支付的抚恤金。

    在咨询过首辅瞿式耜、次辅高弘图、兵部尚书袁继咸以及黄得功等武将的意见后,崇祯便决定执行这个计划。

    既然那逆子又在江都取胜了,自己便决计不能坐以待毙,好歹也要赢得一次像样的胜利才是。

    不说歼敌一万,也要有五六千人,方能符合南廷王师的颜面。

    骑马掩杀西夷,崇祯是没那个本事,只能参与守城的行动。

    至于固守的具体地点有四个,但实际只有一个较为合适。

    南都已经被西夷攻陷,江都已经被某逆子收复,钱塘又在海边,面临敌舰的炮火打击。

    只有长洲算是内陆,只有运河通过,西夷的大型战舰多半是进不来的。

    本来梅洛元帅的部队去往长洲所需的时间,与崇祯亲征从南侧的时间相差无几。

    但洗劫武进与无锡消耗了两天时间,正是利用这点,让崇祯无形之间拥有了时间上的优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