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东欧乱战

    第1200章:东欧乱战 (第1/3页)

    在与明帝国、法国、荷兰相继谈妥条件之后,瑞典已经于一六七零年加入了原来的三国同盟。

    变成四国同盟之后,瑞典也就得到了瓜分世界的机会。

    在欧洲地区,只要不是法国与荷兰的利益范围,瑞典便可以随心所欲了。

    尤其是在北欧与波罗的海沿岸地带,瑞典此前便与波立、丹麦、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这四方所形成的小同盟发生过激烈交锋。

    而在俄国加入到所谓的反瑞典的北方同盟之后,军力的天枰就开始向对方倾斜了。

    北方同盟的陆军总兵力达到近十万,而瑞典只有五万常备军,经过动员才能与敌军相抗衡。

    好在俄国、波立、萨克森这三方都没有海军,瑞典海军还有用四十余艘战舰。

    特别是在入盟之后,瑞典海军以友情价,从明帝国采购了四艘舰龄比较大的一级铁甲舰。

    尽管数量不多,但还是可以让瑞典海军能够击败丹麦和勃普的舰队。

    从而控制住北海东部地区以及整个波罗的海,保护波罗的海沿岸。

    但此举并未能够吓阻成功蠢蠢欲动的俄军,以诺夫哥罗德为据点的俄军一直在试图北犯或西进,以夺取一个波罗的海沿岸的出海口。

    卡尔十一世当然知道阿列克谢一世的目标,也不打算使其得逞。

    不过由于北方联军的多路出击,各地的瑞军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境地。

    在己方兵力不占优势,而且还需全线防御的情况下,主动进攻已经变得不大可能了。

    万幸的是从明帝国进口了一批蒸汽坦克和新式重炮,在防御战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瑞军已经丧失了波罗的海沿岸的腹地区域,但还控制着滨海的一圈地盘。

    随着一六七零年以后,丹麦海军被瑞典海军击败,并退出了战争。

    同时二十万奥斯曼帝国的部队攻入波兰南部地区,迫使波立国王维希尼奥维茨基命波军主力南下抵御,而俄国又先后遭到了明军与清军的进攻。

    瑞典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便大为减轻了,也有了反击的时间的空间了。

    卡尔十一世在动员了五万预备役之后,首要目标就是消灭诺夫哥罗德据点里的约五千俄军。

    原本这里驻扎的俄军超过三万,但大部分都被阿列克谢一世给调往莫斯科方向去了。

    在得知宿敌前线兵力空虚的情况后,卡尔十一世便决定先集中优势兵力,打掉这个据点。

    这次东征之前,卡尔十一世已经征求过明帝国驻瑞典大使的意见了。

    对于出兵俄国,明帝国大使向卡尔十一世递交了昊菁皇帝的亲笔信。

    内容很简单,欢迎瑞典出兵,但希望获得一个位于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以便从海路向莫斯科地区提供补给。

    这也意味着明帝国会将属地从莫斯科延伸至芬兰湾,使得瑞典在芬兰湾以东的地盘被一分为二了。

    年轻的卡尔十一世对此不置可否,但只要点头同意,便可以获得四艘二手一级铁甲舰和一百辆蒸汽坦克,外加五十门重炮。

    所有武器装备,全部免费送给瑞典。

    对于如此丰厚的回报,卡尔十一世是难以拒绝的,最后在文臣武将们的支持下,也就同意了。

    明帝国承认,奥涅加河以西、拉多加湖以北地区,接归瑞典所有。

    诺夫哥罗德以南及以西地区,只要瑞典军队能打下来,明帝国也会承认。

    拉多加湖以南,斯莫棱斯克以西,包括从芬兰湾东部向莫斯科的走廊地区,均属于明帝国。

    卡尔十一世基本认可这个分蛋糕的方案,只要对方能干掉俄国,一切都好商量。

    东方世界的明帝国能消灭俄国,说明其国力与军力远在俄国之上。

    瑞典没必要因为土地纠纷,而与这个强大的盟友翻脸。

    否则,之前商量的方案,完全可以不作数。

    等明军已经攻占莫斯科了,卡尔十一世认为大局已定,俄国即将灭亡。

    既然如此,自己得赶紧出兵争抢胜利果实,不然去晚了就啥都捞不着了。

    等进一步核实情况之后,卡尔十一世觉得自己有必要改变之前的想法。

    随着俄国被明帝国消灭,而波兰又面临奥斯曼帝国的进攻。

    说不定自己可以趁此良机,将整个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都收入囊中!

    昊菁皇帝承诺的武器交付速度非常快,只要卡尔十一世签字,在一个月之内,便可从位于地中海的马洛卡岛运输到瑞典南部的马尔默。

    马洛卡岛就是昊菁皇帝保留的前进基地,之前路易十四给该岛作价两艘二手一级铁甲舰,便卖给明帝国了。

    在获得了这批免费的先进武器之后,对卡尔十一世的东进便更加有利了。

    尤其是蒸汽坦克还是瑞典暂时无法仿造出来的先进武器,一百辆蒸汽坦克在平原上的战斗力相当于一万重骑兵。

    有了这些坦克之后,加上本就强悍的瑞典步兵,仅用一周时间,便攻克了诺夫哥罗德这个据点。

    令卡尔十一世与手下感到遗憾的是,靠近瑞典的俄国西部地区缺少大城市,连大型据点都很少。

    战区只能看见湖泊、森林、沼泽、荒原,最多是一些农夫和猎人,真正的俄军士兵反而没几个。

    随着深入俄国腹地,卡尔十一世有些明白了,大概是明帝国的皇帝嫌弃这一片地区过于荒芜了,所以根本就懒得跟自己抢。

    对卡尔十一世来说,不论如何,只要能占下来,并得到盟友的确认,便可以使帝国的版图得到扩大了。

    虽然瑞典人口有限,国力也有限,在欧洲比不了法国,在世界上比不了明帝国。

    但能够成为欧洲北部的霸主,跟荷兰一样成为世界上的二等国家,已经可以欣慰了。

    卡尔十一世也有雄心壮志,但也明白,在本国人口不多的情况下,想要大幅度提升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瑞典在北欧立足,除了拥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之外,再就是联合法国与明帝国。

    通过这两个盟友,或者说靠山的帮助,来夯实自己在北欧的地位。

    明帝国的实力伸展到波罗的海,就已经算是扩张到极限了。

    虽然卡尔十一世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个隐患,但为了不得罪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也只能同意对方的要求。

    明帝国是帝国,瑞典的全称是瑞典帝国。

    人家是帝国,自己这个帝国相比之下就有些……

    不过凡事也有好的一面,随着明帝国的舰船频繁出现在波罗的海,瑞典也就有了抛开可恶的中间商,与厂家商谈价格的机会了。

    不管是军用武器还是珉用商品,跟明帝国直接商量的价钱,肯定比从中间商那里采购要划算得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毫无疑问,这是一步妙棋。

    别的不说,随着一堆先进武器的装备,瑞典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单位时间里输出火力几乎是之前的两三倍。

    加上自行仿造的迫击炮与单兵盔甲,十万瑞军的战斗力就等同于此前的二十万,甚至三十万。

    在一六七五年秋季之前,卡尔十一世便已经把此前失去的土地全都夺回来了。

    听说阿列克谢一世打算投奔波立国王维希尼奥维茨基,卡尔十一世觉得这已经是前者唯一的出路了。

    当初就不应该惦记东方的土地,因为那是明帝国的地盘,这便是与世界霸主交战的下场。

    如果明帝国有意联手本国消灭波立,那也不是可能的事情,无非是时间多一些罢了

    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卡尔十一世认为明瑞联军在陆地上可以轻松击败波俄部队。

    实际上,就算维希尼奥维茨基想与阿列克谢一世联合起来,也是一支名不符实的波俄部队了。

    在前年冬天,驻扎在察里津,打算南下收复失地的奥布霍夫的部队,便遭到了北上的清军的围攻。

    奥布霍夫手里只有五万人,而来犯的清军的兵力却高达十五万以上。

    尽管俄军擅长冬季作战,但清军却更加擅长,尤其是野战更胜对方一筹。

    在出击的两万人就回来五千左右之后,奥布霍夫便只得下令固守察里津。

    他也不敢向沙皇禀报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