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东欧乱战

    第1200章:东欧乱战 (第3/3页)

了疑兵,并未部署大量骑兵。

    他也不相信俄军会向西突围,找一处浅滩强渡顿河。

    奥布霍夫带着约两万多残部逃到了图拉,在那里得知沙皇陛下还在弗拉基米尔率军与黄皮猴子对峙。

    鉴于眼下屡战屡败的情况,奥布霍夫也不敢带兵前去与阿列克谢一世汇合,只能暂时先躲在图拉,名义上是修整人马。

    阿列克谢一世遣人送来的谕令,奥布霍夫以自己身体不适、所部缺乏钱粮为由,直接忽略掉了。

    现在他打算先观察一段时间,如果阿列克谢一世能够取胜,自己就过去请罪。

    反之,或许投靠波立国王维希尼奥维茨基是个明智的选择……

    在他看来,只要不向黄皮猴子投降,那就够不上叛国!

    这也算是“曲线救俄”了,至少没向黄皮猴子低头。

    要不是前线吃紧,阿列克谢一世会亲自到图拉,将忤逆自己谕令的奥布霍夫绳之以法。

    但为了避免刺激到这个手握重兵的将领,阿列克谢一世还是选择隐忍。

    只不过后来战事的发展超出了两人的预期……

    随着弗拉基米尔与莫斯科的先后失守,阿列克谢一世已经顾不上奥布霍夫了。

    作为察里津督军的奥布霍夫,也带着两万多俄军大义凛然地去了波兰,投靠新主人——维希尼奥维茨基!

    后者不是不想派兵支援阿列克谢一世,实在是无力分兵,向北要抵挡瑞典的进攻,向南要抵御奥斯曼的入侵。

    瑞典还比较容易对付,这次奥斯曼来了二十万大军,而且装备了大量坦克和飞艇,已经让索别斯基疲于应付,无力反击了。

    由于奥斯曼与明帝国保持了上百年之久的良好关系,而且苏丹易卜拉欣一世与昊菁皇帝的私人关系也很好。

    使得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发展虽然比较缓慢,远逊于大力扶持海军的法国与荷兰。

    但是陆军却深得溢出,不光获得了坦克与飞艇,连新式重炮都有了。

    易卜拉欣一世还向明帝国采购了五万支左轮步枪,用来装备自己的近卫军,左轮短铳就更不用说了。

    这次帕夏侯赛因的部队里就拥有一万士气高昂且训练有素的近卫军,这是奥斯曼军队里战斗力最为出众的王牌部队。

    进攻波兰的奥斯曼部队装备了两百辆蒸汽坦克,还有不下五百辆自己制造的铁甲战车,虽然是马拉动力,但也能起到掩护步兵开火的作用。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忌惮于波立骑兵的强大突击能力,奥斯曼人已经吃过不止一次亏了。

    维也纳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老巢,一点都不好打。

    易卜拉欣一世便将进攻目标换成了波兰南部地区,以夺取西喀尔巴千山以北的重镇克拉科夫为首要目标。

    双方在围绕该城展开争夺战,打了一年有余,波军伤亡超过五万。

    奥斯曼这边也有近三万的损失,总的来说还是奥斯曼方面占优。

    有了飞艇就拥有了空中侦察的优势,有了坦克便有了克制波兰翼骑兵的法宝。

    索别斯基部队的损失,主要源于翼骑兵对奥斯曼坦克部队发动冲锋所导致的。

    最初,索别斯基和手下将领都对这种笨拙可笑的东西不屑一顾。

    认为只要己方骁勇善战的翼骑兵冲起来,便可将其打得屁滚尿流,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

    纵使悍不畏死的翼骑兵前仆后继,也未能打败奥斯曼近卫军的步坦协同战术。

    昊菁皇帝已经将该战术的梗概用飞艇航拍下来,奥斯曼的将领们一看便会明白。

    有了坦克之后,加上近卫军士兵,使得翼骑兵的冲锋已经完全不可怕了。

    只要坦克不被对方摧毁,步兵就有了掩体保障,可以全流程开火射击。

    在坦克上插上长矛,在坦克前挖设陷马坑和壕沟,待战时再将自己的土特产石油,一桶接一通的投掷出去,点着爆炸还能起到迟滞对方推进的作用。

    有了这一整套应对措施之后,加上步枪和手榴弹,可以让步坦协同战术成为波兰翼骑兵的梦魇!

    经过实战检验,战前还对此战术有所怀疑的奥军将士们都大为欣喜,他们从未在对阵翼骑兵时取得过如此之高的战损比。

    在前后两次冲击敌军步阵未果,损失了上万宝贵的翼骑兵之后,索别斯基也只能下令退守城内,再做打算了。

    敌人已经拥有了新武器和新战术,对己方的威胁和杀伤大为提升。

    索别斯基已经致信维希尼奥维茨基,希望两个附近的盟友——勃兰登堡-普鲁士与萨克森尽快出兵。

    一旦本国被奥斯曼人击败,除非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决定出兵,否则那两个盟友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去。

    波立已经算是这个北方联盟了里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方了,如果己方都不能取胜,其他盟友就更别提了。

    维希尼奥维茨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旋即写信恳请两个盟友出兵相助,对方倒是答应了。

    在两个月之后,勃兰登堡-普鲁士与萨克森相继出兵来救。

    只不过加上维希尼奥维茨基派来的部队,援军总兵力也只有五万。

    看着是不少,然而对面的兵力却将近二十万,而且之前还没怎么损失。

    由于自身不缺油也不缺铁,奥斯曼军队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均已变成了重装防护。

    除了还是轻装上阵的炮兵之外,翼骑兵用冷兵器已经很难取得曾经的辉煌胜利了。

    索别斯基面对的是一支近乎二十万的敌军重装部队,获胜难度可想而知……

    奥斯曼苏丹易卜拉欣一世并不满足于只从明帝国购买武器装备,对于那些战斗力远逊于近卫军的部队,也要得到整训。

    用自己的将领自然是做不到的,但可以从明帝国高薪聘请。

    易卜拉欣一世认为如果自己手里战斗力相当于近卫军的兵力达到十万,便可以直接吃掉半个欧洲了。

    虽然只是遐想,但只要加以时日,长期坚持下去,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昊菁皇帝的影响下,奥斯曼帝国部队的作战单位、训练方式、武器装备已经开始向明帝国靠拢了。

    五千人编为一个旅,一个军辖三个旅,加上后勤补给以及炮火支援单位等,总计两万人。

    侯赛因麾下有五个整编军、五个混成旅、八个骑兵旅,还有一支直属地飞艇部队。

    加上一堆重装备,可以说阵容强大,不论是野战还是攻城,均可以利于不败之地。

    在克拉科夫一带,总计吸引了十五万左右的敌军。

    但吸取了此前经验教训的侯赛因并不着急,打算稳扎稳打。

    对方能主动进攻,那便再好不过了,反之就逐渐包围克拉科夫。

    一边围城打援,一边用炮火逐步摧毁对方的城防……

    己方拥有微弱的兵力优势,但在火力上的优势却较为明显。

    波军的重炮在射度与射程上都逊于己方从明帝国进口的重炮,便可以在这方面大做文章了。

    双方进行了猛烈的对射,在三天之后,防守的一方便被打得哑火了。

    侯赛因下令围绕目标修建土丘炮苔,以便居高临下,进一步摧毁城墙。

    见到对方的举动,索别斯基立刻意识到了即将发生的事情,便下令出动骑兵部队。

    只是随着奥斯曼军队掌握了步坦协同战术之后,属于翼骑兵的风光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

    突击只给奥斯曼军队造成了不到五千人的伤亡,而翼骑兵自身却伤亡接近万人规模。

    所幸可以将对方修建炮苔的速度减慢一些,以便给己方争取宝贵的求援时间。

    如果维希尼奥维茨基不向克拉科夫继续增兵的话,那么形势对己方就会变得愈发的不利了。

    想要打破这个包围圈,就必须投入足够多的兵力,然后从四面八方冲击围城大军。

    索别斯基此前已经这么做的,并未将所有兵力都收缩到城内。

    在城外还留了至少八万骑兵,确保四个方向均可以投入两万骑兵作为反击力量。

    可随着奥斯曼军队挖设了两道壕沟,还有大量的陷马坑,加上对方白天用飞艇侦察,夜晚还有战车防备,翼骑兵的突袭效果便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