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7章:马丁战役

    第1207章:马丁战役 (第1/3页)

    拉希姆所部有五万人,萨利赫统领三万人,重要的是两部都是尚未参战的生力军。

    贾马尔的部队虽然经过两次大规模血战,但仗着原地防御,加之有机枪与速射炮的协助,仍然保存着一多半人。

    三部加到一起有七万五千人,包括超过四万五千骑兵以及近三万步兵。

    尽管只有贾马尔所部拥有从明帝国进口的重炮,但拥有超过六百辆蒸汽坦克。

    拉希姆麾下还有五十辆安装了机枪的新式蒸汽坦克,所以战斗力不容小觑。

    在这种情况下,未能够能继续在气势上压制住敌军,利奥波德从对岸调来了三万骑兵。

    配合超过十三万步兵,以及上千门火炮,应该可以在围困布达城堡的同时,让多瑙河西岸的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了。

    本来是既想围城又想打援,但是眼下这种情况,围城变得心神不宁,打援也有些气力不足了。

    利奥波德觉得自己已经无力再次承受大规模伤亡了,用近十七万大军来对抗十万奥军,居然没有太大的胜算。

    这主要是基于此前先后投入三十万兵力去围攻对方五六万人,万万没想到竟然连重创都没做到。

    反而是对方使用那种可以连续开火的武器,不但重创了索别斯基的翼骑兵,也让自己的步兵吃了大亏。

    这里面有轻敌的原因,也有战术和指挥不当的因素,可此时再计较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

    利奥波德吸取了之前主动出击所得来的经验教训,现在就是回到原点。

    以布达城堡为鱼饵,步兵下战壕,骑兵为后盾,利用多瑙河上的战舰作为火力支援。

    只要敌人胆敢大规模进攻,便可以利用战壕与炮火的双重优势,把之前的损失找补回来。

    对岸绍姆贝格那里依旧没有动静,能让狡猾的侯赛因都觉得没有下嘴的机会,说明这种堑壕战术还是很有作用的。

    绍姆贝格来信说希望坚持下去,让部队以逸待劳,放弃主动出击的打算。

    在吃过大亏之后,利奥波德自然同意实施。

    如此一来,多瑙河西岸部署了近十七万军队,东岸则有三十二万。

    利奥波德认为用五十万大军沿多瑙河固守,应该没太大问题的。

    补给完全可以依托河运来解决,也避免了补给线被敌军切断。

    为了能够增加自己的获胜几率,利奥波德又命令从本土动员十万兵力前来。

    等到援兵抵达战场后,自己便可以依旧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了。

    但那是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还得保证秋收才行。

    这就意味着必须坚持一个月左右,才能得到援军。

    幸好侯赛因也不着急,就在多瑙河东岸静静地看着。

    匈牙利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己部可以从匈牙利东部和瓦拉几亚(罗马尼亚)来获得粮食。

    对岸各部队的补给更无需发愁,后方就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至于清军的粮草,为了让对方留在战场上,侯赛因承诺提供二十万士兵的口粮。

    余下十万士兵以及战马所需的吃食,就得依靠他们自己解决了。

    有一点,那就是不能洗劫布达佩斯以东和以南的地方,这是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土地。

    至于以北的,侯赛因就持默许态度了。

    他最希望多尔衮率兵去洗劫波希米亚(捷克)和摩拉维亚(斯洛伐克),因为那是利奥波德的地盘。

    要是能去进攻维也纳,那就更好了!

    九月二十日,多尔衮便率部告辞了,因为实在等不了太长时间,也看不上这点小钱。

    与其看人脸色,等着侯赛因投喂,莫不如亲自带兵去取!

    目标很明确,就是背后的摩拉维亚!

    之前带兵来得匆忙,根本没顾得上洗劫。

    这下有时间了,反正侯赛因也不着急打,自己先去打打牙祭再说。

    多尔衮已经在阵前看过双方的对峙态势了,情况再明朗不过了。

    这根三十年前的辽东战场没多大区别,多尔衮几乎是一目了然。

    对方明显不打算主动出击,就等着后发制人。

    而侯赛因的进取兴致也不大,故而多尔衮判断这仗短时内内是难分胜负的。

    自己有二十五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