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章:全线反攻

    第1211章:全线反攻 (第2/3页)

导致多瑙河西岸的奥军不但没进一步推进,反而向西后撤了三十多英里。

    不大幅度的撤退也不行,多瑙河在汛期时的河面宽度已经是之前的三倍左右,水位非常高,随时可能吞没岸边沿线地带。

    此前,再也坚持不下去的布达与佩斯两座城堡的守军,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投降了。

    他们已经坚守了足够长的时间,但是援军近在咫尺,就是不给自己解围,真是让守军无可奈何。

    吃光了城堡内的粮食和战马以及所有牲畜与家禽之后,最为坚韧的一批守军在看不到任何希望之后,最终也放弃了抵抗。

    消息传到侯赛因的耳朵里之后,这位主帅对此反而并不介意。

    现在双方博弈的重点,已经从布达佩斯,变成了战略决战。

    输掉的一方将失去匈牙利、摩拉维亚,甚至波希米亚的控制权。

    对利奥波德来说,利用洪水迫使对方主动后撤,是己方主动撤离战场的好机会。

    可随时而来的是另外一个问题,等洪水退去之后,奥军势必会全线压上。

    己方必须在布拉迪斯拉发至维也纳一线作好防御,一旦布拉迪斯拉发失守,奥军会直接北上,进而从北、东、南这三个方向,对维也纳实施战略包围。

    如果届时清军也攻过来,恐怕会一举夺取属于自己的摩拉维亚了,波希米亚估计也够呛能保住了。

    但是付出巨大代价才夺取的布达佩斯,就这样轻易放弃,是利奥波德完全无法接受的。

    像此前的守军一样,利奥波德也打算派出两支精兵,用来长期坚守这两座城堡。

    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以联军收复布达佩斯,而后主动撤退告终。

    而这只是联军方面的认为,奥军在洪水过后,便发动了全线反攻。

    沿多瑙河一路西进,兵临布拉迪斯拉发城下。

    在揣测过对方的战略战术之后,侯赛因派奥库带着所部二十六万人围城。

    让敌人也常常被长期包围的滋味,同时防止索别斯基的波军骑兵南下支援。

    自己则率主力在多瑙河西岸,以维也纳为目标,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一六七八年******万奥军在维也纳附近,与六十万联军展开对峙。

    侯赛因麾下包括约八万骑兵与二十四万步兵,以及一千两百余辆坦克、两千多辆自制战车、七十八门重炮、五百余门轻型加农炮、上千门迫击炮,另有二十五艘飞艇。

    利奥波德除了没有飞艇之外,在技术兵器的数量方面,与来犯之敌相差无几,只是在坦克与重炮的质量和性能上有所差距。

    但凭借主场与兵力的双重优势,利奥波德认为己方是完全可以跟上次一样,击退来犯之敌的。

    更何况在布达佩斯那种无比艰难的环境下,自己都能南下两座城堡,带着部队全身而退。

    是役的战场就设在帝国的心脏——维也纳,联军有能力也有理由可以再次取胜!

    这次不同于上次,利奥波德还得到了一个朋友的帮助,那就是沙皇阿列克谢。

    阿列克谢在本土最后一个大型据点——斯莫棱斯克,早已被明军给攻陷了。

    迫不得已,只能带着约三万残部西逃进索别斯基的地盘。

    后者早已与明帝国驻瑞典大使达成了一致,根本不敢收留前者。

    一旦被间谍探得,将这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送到瑞典去,索别斯基就将面临明帝国的军事压力。

    已经遭到过重创的波立不可能在抵御清军入侵的情况下,在与明帝国开战了。

    否则,索别斯基将会明白“灭顶之灾”的真正含义……

    阿列克谢只能被里送到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座上宾。

    这次是在此地做客的俄军很好的表现机会,阿列克谢当然不会放过。

    除此之外,利奥波德还得到了丹麦、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汉诺威、巴伐利亚等盟友的支持。

    利奥波德相信奥斯曼正在与半个欧洲开战!

    这将是一次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善良与残暴的战略决战!

    侯赛因知道是役的重要性,但并未带太多的兵马过来。

    能出现在维也纳战场的,几乎都是奥军的主力,加上精锐的禁卫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