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0章:环球视察

    第1320章:环球视察 (第2/3页)

官所有。

    看着是有转圜的余地,实则刚果的出海口只有约一百英里宽。

    这也是路易十四与郑芝龙故意为之,就是要便于双方联手监视刚果。

    从刚果河的出海口往南不远,在军事重镇罗安达的港口,就能看见郑军的巨型铁甲舰。

    往北的情况也是如此,法军在当地驻军非常有限,但并不意味着英军可以随意进犯。

    当初议会军能够允许离开英国本土,撤往非洲苟活,还是看在路易十四的面子上。

    议会军只要还饿不死,就不会去叨扰一个不方面亲自出面的老朋友的地盘。

    不得不说,刚果这地方实在是太好了,除了天气比不列颠岛要热很多之外。

    河里有鱼,岸上有树,能种田,能伐木,能打猎,还有大量黑人可以奴役……

    只要勤劳肯干,庄稼可以一年三熟,完全不用担心发生饥荒。

    若奥五世带兵过来,克伦威尔三世当然不肯轻易将自己的地盘拱手相让。

    这里名义上是葡萄牙的,但实际上还是遵从丛林法则,实力强者居之。

    刚果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作为明帝国与法国的缓冲区。

    对于葡军与英军在刚果大打出手,北边的法军与南边的郑军都无动于衷。

    这下好了,缓冲区还有热闹可看,最好双方往死里打……

    在公开场合,明帝国与法国都不会表态。

    但在私下,郑成功会卖给若奥五世二手武器,法国也会潜移默化地帮助克伦威尔三世。

    双方耗尽武器弹药,岂不是要停战了?

    那是肯定不行的!

    必须坚持打下去才行!

    等两败俱伤之后,再坐下来进行谈判,看看如何分割刚果……

    可以确定,非洲今后将被一分为六。

    北非及东北归奥斯曼帝国所有,西非归法兰西帝国,刚果有葡萄牙与英国的势力。

    刚果以南全部归郑氏,荷兰侥幸抢下了一片东非平原——肯尼亚(含坦桑尼亚北部)。

    不过朱慈烺能大概猜出三百年之后的结果,那就是郑氏依旧在非洲南部。

    除了奥斯曼的其他几家就很难说了,因为殖珉模式完全不同于大明。

    奥斯曼对当地的控制是通过脑电波的,故而其控制能够延续数百年之久。

    大明帝国的策略就是将本土百姓运过去,对其彻底同化。

    往后西地至少会有五千万到一亿大明百姓,当地的黑人根本掀不起多大浪花……

    凡是迁过去的福建百姓,无不对昊菁皇帝的高瞻远瞩敬佩直至。

    连郑芝龙与郑成功都没想到,天下还有这等好地方。

    按天书所示的地图来说,南非有矿产,莫桑比克有沃土,安哥拉有石油,坦桑尼亚与赞比亚有牧场。

    非洲南部水域本身就是一座渔场,庄稼至少可以一年两收,天气又不算过于湿热,起码比缅甸要强得多,这地方实在是好的不能再好了。

    郑氏上下闲来无事的时候,便会组织数千人的旅游团,去坦桑尼亚或赞比亚的牧场打猎,玩得不亦乐乎。

    斩获的狮头、象牙、犀牛角还能作为贡品,加上大白鲨的鱼翅,飘洋过海去北都觐见昊菁皇帝。

    由于各方面的优势实在太大,借助口口相传,西地也非正式地取代了四川,成为了广大百姓心中新的天府之国。

    比较西地、北地、南地、东地这四个地方,西地综合各方面,显得优势的确非常之大。

    北地的气候就甭提了,一年有小半年是冬季。

    南地则刚好相反,皇长子还带着一群弟弟在炸山、挖运河呢!

    东地倒是不错,很适合百姓定居,不过矿区远不如西地那么密集。

    西地的矿区不但密集,而且几乎都都是储量非常之大的富矿,而且便于机械化开采。

    郑氏父子当年为自己出力最大,顺带出钱,故而朱慈烺才将最好的一块地皮送给他们。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郑氏集团的海运能力甚佳,凭借一己之力,便可将他们的福建老乡们运到南非去。

    福建人首选的落脚点就是西地,因为郑氏父子是他们的老乡,也是带头人。

    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