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海外八大巡抚

    第七百零三章 海外八大巡抚 (第1/3页)

    香料群岛,也就是马鲁古群岛,这片地方在十七世纪的现在,就是宝藏之地,尤其是对于欧洲人来说。

    荷兰人垄断了香料群岛的贸易后,每年从中赚取的利润可是个天文数字。

    但是这片盛产香料黄金的群岛,其实严格上来说并不是说整个群岛都盛产香料,而是其中的少数几个岛屿盛产不同的香料。

    德那地和蒂多雷是丁香的主要产地,安汶与班达群岛是肉桂和肉豆蔻。

    而丁香、肉桂、肉豆蔻就是这个时代里最为珍贵的击中香料,至于同样属于香料的还有胡椒,不过胡椒在东南亚地区里有着比较广泛的分布,之前大楚帝国控制下的马来半岛就有不少的出产。

    因此胡椒的产量也不像丁香、肉桂、肉豆蔻一样那么稀少,同时价格也远不如后三者那么高昂。

    自从十六世纪末荷兰人逐步进入并控制马鲁古群岛后,这个地方就成为了荷兰人的主要财源。

    他们把马鲁古群岛出产的香料的对外输出群岛进行了严格的封锁控制,以便实施垄断,甚至都严禁这些香料植物的外流。

    最终实现了超高的利润。

    但是这一切到了承顺二十三年的秋天里,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因为大楚帝国来了!

    其实大楚帝国高层对什么香料贸易没什么兴趣的,哪怕每年都要花费不少的资金进口香料,但是香料这东西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就和其他进口的海外特产一样,属于可有可无的产物。

    大楚帝国高层对香料贸易的重视程度很有限,相对来说,大楚帝国高层反而更加重视印度半岛地区的优质长绒棉花。

    为了在这些地方获得稳定的棉花来源,西洋贸易公司在最近四五年里打过的千人规模以上的战斗都至少有十几次了,同时还在积极开拓西亚地区,尤其是埃及地区的棉花进口。

    因为棉花是大楚帝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工业原料,而国内虽然自产的棉花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但是却是再多都不够用,同时国内的棉花质量和进口的长绒棉多少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棉花也是分种类的,有些的纤维短一些,有些的纤维则是长一些,而纤维长的棉花使用机械纺纱织布的时候更有优势,不单单更加容易加工,纺织出来的布匹质量也更加优秀。

    在不管是在当代还是在后世,埃及地区的长绒棉都是最顶级的品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埃及长绒棉的原产地就是在印度半岛……之所以这种棉花被称之为埃及棉,那是因为埃及那边大规模推广种植并广泛出口,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因此如今印度半岛那边的棉花里,也是存在着质量非常优秀的长绒棉的,而这些长绒棉就是大楚帝国纺织工业的重要进口原料。

    棉花进口,也是大楚帝国目前里最大的进口物资,每年进口数量非常庞大的。

    为了国内纺织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大楚帝国一边积极引进各种优质棉花在国内的推广种植,并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吐鲁番省里这个适合种植棉花的地方种植长绒棉外,也在海外积极维持棉花进口的稳定以及数量。

    相对比之前,香料在大楚帝国的工业体系里其实没啥用,就算是最近新冒出来的各种日用化工品,也就是肥皂香皂等产品,也不是需要用到进口的这些香料的。

    进口的香料大多基本都是被当成食物调料而使用。

    对于工业上不需要,同时也不算是民生上不可或缺的东西,大楚帝国高层一般都不怎么搭理。

    现在之所以和荷兰人干上,想要夺取香料群岛,目的倒不是说为了香料群岛出产的香料本身,而是为了把荷兰人赶出去。

    南洋是大楚帝国的南洋!

    这个大楚帝国的后花园里,帝国高层是绝对不允许一个欧洲殖民国家在这里碍眼的。

    甚至可以说,哪怕是荷兰人占据的不是香料群岛,而是一片不毛之地,大楚帝国依旧会发动战争把他们给驱逐出去。

    独占南洋,把南洋打造为自家的后花园,这才是大楚帝国高层的主要目的。

    至于直接控制一两种土特产什么的,其实不重要。

    从这一点来说,荷兰人的败亡是早已经注定。

    大楚帝国海军南洋舰队第一特遣舰队,派出去的分舰队很快就抵达了马鲁古群岛,并对荷兰人在当地的多个殖民据点进行了进攻。

    这些殖民据点可没有巴达维亚城那么庞大,驻防的兵力也不过,也没有什么规模庞大,防御坚固的沿海炮台。

    因此分舰队的行动非常顺利,多艘战舰冲上去靠近港口直接用榴弹对港口进行大规模的覆盖炮击,再派遣陆战队上岸攻打据点,这么一套下来基本都能拿下。

    如果还不行,大不了就把一票舰炮直接拉上岸去,抵近炮击,耗费多几天时间也同样能够拿下。

    如此情况下,巴达维亚城还没有失手,但是荷兰人在马鲁古群岛的统治却是被迅速瓦解。

    只不过这一切,巴达维亚城内的荷兰人守军不知道就是了。

    如今楚军把巴达维亚成包围的跟铁通一样,城内的荷兰人没办法突围,也没有办法获得来自外界的增援乃至消息,只能是被动的龟缩在城内顽抗。

    但是这种顽抗其实也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当万炳林陆军少将准备妥当后,在海军看来慢吞吞,已经严重拖延的进攻终于是展开了。

    第十三重炮团的二十多门两百毫米的短管榴弹炮,开始发出巨响,朝着城内投射分量十足的炮弹。

    还有众多一百七十毫米的攻城炮和一百五十毫米的轻型榴弹炮同样也加入了炮击的作战序列。

    这样一来,光是大口径榴弹炮就足足有六十多门,这些榴弹炮所发射的榴弹,在巴达维亚城的各处城防工事里不断的爆炸着,偶尔还会有炮弹飞越城头落在城内的普通区域里,部分爆炸还引发了火灾。

    巴达维亚城,在炮击开始之后就变成了满目苍夷,让人不忍直视。

    至于城头上以及城外部分突出部工事上的荷兰人守军,更是在早期的炮击里死伤惨重。

    哪怕是他们针对楚军的勐烈榴弹炮击,也构筑起来了一定的防炮工事,但是终究是蛮好用真正和大楚帝国的军队交过手。

    他们原本以为已经很牢固的防炮工事,在楚军的大口径榴弹面前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

    甚至整体的防炮工事的强度,还不如当年的明军或东掳人……人家明军或东掳可是真的天天挨楚军的炮击,这被打痛的次数多了,自然也就对防备榴弹炮击无比的重视,构筑起来的防炮工事一个个都跟乌龟壳一样,以至于楚军后期和东掳人作战的时候,都不得不拉着几百门火炮上去打仗……

    光有榴弹还不行,然后还得弄上一票大口径的加农炮,比如130毫米加农炮。

    最后还得频繁动用重甲突击队,在炮击之后出动这些重甲突击队来杀伤敌人,夺取阵地。

    但是当东掳人被楚军干掉之后,楚军其实已经没有在遇到过什么真正高度重视,并作出充分防备的对手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