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收音机
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收音机 (第1/3页)
近卫军的特殊性以及整个军事体系的复杂性,都是为了避免某个军种一家独大,某个将领手握重兵乃至发动叛乱。
此外大楚帝国除了在制度以及人事上进行掌控外,还通过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来更好的掌控军队。
古代军队想要造反的话,很简单的……带着冷兵器就能造反。
而到了近代军队的话,想要造反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近代军队是用枪炮的,而枪炮这东西想要发挥出来作用,是需要大量持续的弹药。
通常来说,一线部队在和平时期里,自身所储备的弹药是有限的……并且一线部队里的弹药日常时候其实也是储备在专门的弹药库了,士兵手中的弹药其实不多的,炮弹也没多少。
军队想要造反的话,还得先确保夺取该部队所有的军械库,弹药库等,这样才能够获得满足基本作战所需要的弹药。
但是也只是基本弹药而已……因为一线部队里储备的弹药,只能满足短时间的高强度作战所用。
往后的话,就需要后方更高级别的弹药补给。
而后方的弹药,往往是存放在军,乃至集团军所管辖的战略仓库里。
而即便是获得了军乃集团军级别的储备弹药仓库,也远远无法满足其弹药所需……因为越是先进,战斗力越强的军队,其弹药消耗量也越大。
一战前夕,各国战前也储备了大量弹药,开战后弹药配发给前线各部队后却是发现,弹药的消耗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估。
比如法军,一战之前按照法国将军们的预估,战争爆发后一天预估消耗一万多发炮弹……这个数字是不是听上去已经很多了。
但实际上,开战后法军在战况激烈的时候,多的时候一天消耗二三十万发炮弹!
哪怕算平均,开战前期一个月也得消耗近百万发,开战两年左右月消耗激增到四五百万发。
对面的德军在1918年巅峰时期,月消耗炮弹八九百万发。
特别的夸张!
原时空一战里各国的战前弹药储备,在战争爆发的头几个月里就相继消耗完毕,然后第一次世界大战里的战争模式就变成了:一场大规模战役结束后,军队停止行动,采取战略防守的姿态,以等待后方生产采购弹药并运输到前线储备-储备一段时间后拿着这些弹药去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
由此可见,近代以后,尤其是装备了速射炮,机枪后的近代军队弹药消耗量是有多大。
同时近代军队使用的弹药,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搞出来的,子弹和炮弹这些东西,看着似乎没什么技术难度,但实际上是需要一整套的工业体系支撑的,得由专门的兵工厂进行生产,而兵工厂需要后方一大堆的上游供应商提供设备,原材料。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叛军把手中的战备弹药消耗光之后,很难获得补充……除非能够控制大片地区,使用该地区里的兵工厂进行生产,并且这片地区里还能给兵工厂提供原材料以及设备。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里宁愿大老远从东亚地区往全球运输武器弹药……也不愿意在美洲,非洲以及印度,欧洲等地区里建设兵工厂的缘故……哪怕是这些地方里的直辖领地也不建设兵工厂。
大楚帝国里的五大武器公司,其主要的生产基地清一色都是在东亚地区,准确的说是传统华夏本土地区。
其他地方的虽然也会有兵工厂,但是主要是用来修理枪械的,普遍规模都很小不具备大规模战时转型生产枪炮弹药的能力。
其中最为典型的应该属于‘加的斯里的军械所"‘,这家公司由欧洲武器贸易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兵工厂,是一家
典型的修理,翻新枪炮的工厂,并且只具备修理返修十一毫米口径的单发以及连发步枪的能力,甚至连八毫米无烟药的二十七型步枪都无法修理。
为什么无法修理……因为政治上不允许。
楚军宁愿在东亚生产出来枪炮弹药,然后大老远的通过船只运输到欧洲去……也不愿意看见欧洲地区里的直辖领地具备枪炮弹药的生产能力……哪怕是加的斯这样的直辖领地上也不愿意看见。
大楚帝国对国防产业的控制,一向来都是非常严格的,数十年来除了早期的时候短暂的允许部分特许企业,如李氏制铁进入过武器行业外,后来除了五大武器公司后,就没有其他企业获准进军过武器行业了。
哪怕是在海外地区有着武器修理返修工厂的各地区武器贸易公司也是属于五大武器公司序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