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又见面了】

    第九十五章 【又见面了】 (第1/3页)

    秦法的信,本就深深植在黔首心中。

    但秦法过于严苛。

    任何懒惰之人,都会受到处罚。

    可疲懒之心,人人都有,这是人之本性。

    六国统一已经多年,天下万民盼望着宽法缓政。

    却迟迟等不来。

    只有一年比一年沉重的徭役和刑罚。

    修了长城又要修直道,打了匈奴又要打百越,修了驰道又要修灵渠,修丽山园还要修阿房宫。

    人们永远看不到宽政的希望。

    现在突然看到郡府这样尽心尽力地为了农民好。

    黔首们鼓手喝彩。

    仿佛是在暗夜中,点起了一支火炬。

    以前只有强征徭役,哪里听过可以提前结束徭役回家务农的政策?

    这不是希望吗?

    推行冬麦的事情,很快在整个太原郡进行得如火如荼。

    不过也就是太原郡这种已经归秦国统治五六十年的地方,才能够推行这样的政策。

    若是放到太行山以东的很多旧燕赵国地,则没有这么容易。

    尤其是燕国、齐国旧地,还存着一帮又臭又硬的老贵族咧。

    始皇帝历年从山东齐国旧地征集粮食,千里迢迢送到上郡和九原。

    其中光是路上的损耗,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其实这么做,也不光光是为了给北征大军供给粮食。

    还有一重作用则是:

    旧六国地中,以齐国地和楚国地最为富饶。

    楚国还没灭的时候,自己就整天叛乱和内斗。

    临淄、琅琊、胶东几郡,又是游侠、豪强极多的地方。

    只有让这些地方的旧贵族手里,没有多余的粮食,才能有效遏制叛乱。

    将齐地之粮,送往上郡;将荆楚之粮,送往咸阳。

    不只是调运粮食,也是稳定天下。

    当然,北征大军所在的这几个郡,也着实是产粮太少。

    必须得靠外粮输送进来,才能够用。

    ·

    从太原郡往北到了九原郡,气候则要冷一些。

    嬴扶苏带着骑兵经过九原郡的几个县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些村子正忙着收粮。

    不过,在九原郡征收粮食,要比在太原郡困难得多。

    九原郡这地方的治理,一直是个不小的问题。

    始皇帝将一些贬谪的军吏、官吏、贵族,发配到了这里戍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