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写信】

    第二百三十八章 【写信】 (第2/3页)

和牛羊的问题赶快敲定。

    光谈判成功还不行,邦国之间随时都可能出尔反尔。

    只有粮食和牛羊真真正正送到秦国,送到上郡,嬴扶苏才能彻底放心!

    另一方面,嬴扶苏也让蒙恬想想办法,看能不能从其他郡县调集粮草。

    毕竟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

    信写好之后,扶苏照例将书信封好,然后交给了信使。

    信使连夜出发,快马走秦直道,将书信送往九原郡。

    第二天一大早,嬴扶苏亲自带着亲兵骑队出了步军营寨。

    孟榆没有跟着扶苏,他进城去找工匠定做石头墓碑了。

    扶苏一行人先沿着朔水逆流而上。

    来到了上郡的武器工坊。

    去月氏国之前,扶苏要先搞清楚秦国武器制造的真实情况。

    这一次北征匈奴,箭矢和武器的消耗数量可不小。

    上郡的武器工坊正在加班加点地制造新的武器,以补充库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秦剑和箭矢。

    和扶苏预想的差不多。

    秦国工坊制造武器的制度,已经非常先进。

    有些类似于后世的流水线生产。

    并且有着非常严格的责任制度。

    哪怕是最寻常的一柄铜剑的出厂,都要先刻上武器生产的年份,然后再刻上工匠、工坊寺丞、工师,以及督造人的名字。

    如果是国府督造,那么就要刻上丞相的名字。

    例如比较有名的‘相邦吕不韦’。

    如果是地方郡制造的武器,就要刻郡守或者郡尉的名字。

    一件武器,从制造到出库、储藏、保存,都是非常严格按照程序执行的。

    如果这支武器在战场上,出现了质量不好的问题。

    就能够非常轻易地按照武器上刻的人名,逐级追查责任。

    不过尽管在制度上,秦国的武器制造非常的先进。

    但是在技术上,还是逃不开时代的局限。

    对于青铜的冶炼,从夏商开始到秦代,已经经历了数千年。

    所以在青铜兵器的制造上,秦国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一种巅峰。

    但是这一时代,制造武器使用的燃烧材料,还都是木头和木炭。

    而木炭本身能够产生的热量,是有上限的。

    用木炭做燃料的炉温,一般只能到八九百度,很难超过一千度。

    铁的熔点却是在一千度以上,已经是卡在木炭燃烧能够产生温度的极限。

    以木炭燃烧的温度,想要直接将铁融化,是非常困难的。

    连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