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豪桀世族2】

    第三百四十五章 【豪桀世族2】 (第1/3页)

    听了下面骑兵的汇报,嬴扶苏有些头大如斗。

    这些乡下豪桀世族,其实才是古代社会最难解决的问题。

    但现在问题摆在眼前,却又不得不立刻应付。

    其实嬴扶苏之前在肤施县等几个县创办学院,让黔首庶民家的孩子也能够有资格读书认字的政令。

    便是为了改变这种豪桀世族称霸乡县的局面。

    古代之所以对下面的乡县难以治理。

    究其根本,还是秦国没有那么多读书识字,精通律法,有地方管理能力的官吏。

    有限的官吏,仅仅只能够覆盖到郡县这一级别。

    当国家强盛且国府强势的时候,那么下面的乡县勉强还能够管住。

    可稍微有一些颓弱,便很难再做到有效控制。

    想要遏制豪桀世族在乡县中的影响,便只有将国府的行政机构,一层层地再往下延伸。

    官吏下乡、下亭,甚至到最后的下村。

    延伸的越多,社会管理便会越稳定。

    乡啬夫、游檄、亭长、求盗,甚至是最基本的里正村长。一层层的官吏,全都受国府的统辖。让老百姓直接被统一的法令管理,而不是那种以宗族为核心的人民自治。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政令统一,上令下达。

    否则,即便是始皇帝统一了六国。

    那也只是表面上的统一,而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治理。

    秦法很明确,田租十率一或十二率一是不变的。

    但是人头税和其他税赋,却因为各地财政情况的不同而并不能够统一。

    下到乡和县,人头税和其他税赋上就会被乡绅们大做文章,横征暴敛。

    嬴扶苏就发现,白豹乡自己征收的人头税和其他税赋,竟然比肤施县的其他乡高了将近一倍!

    已经占到了人均总收入的五成以上!

    再加上秦法规定一成的田租。

    早已经超过了司马迁口中的泰半之赋。

    黔首家中根本剩不下来多少粮食。

    即便是将家中存粮全部兑换成更加低贱廉价的菽豆糠皮,很多黔首家中也难以保证吃饱肚子。

    想填饱肚子?

    也不是没有渠道。

    去参加乡绅豪桀们招募的乡勇队,能够得到一些粮食。

    而那些征收上来的人头税和乱七八糟的税赋,也并没有最终进入郡府的仓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