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渔家傲 第四十五章四面边声连角起(七)

    第二卷渔家傲 第四十五章四面边声连角起(七) (第2/3页)

的回了一句,上下打量了一眼少年人接着道:“不过我给你说,要是真想参军的话,只有等明年了,要是运气好皇上在京畿设立了募兵司,你就可以去。”

    少年人还想挣扎,伍长手下的一名士兵上前按着他的肩膀,巨大的力气让他立刻就不能动弹。

    面上一呆,口中呐呐道:“以前当兵了没有这些规矩。”

    伍长好心的低声道:“那是自然,以前的兵,能和现在的兵相比?一个月普通士兵三两银子呢,你觉得需不需要挑选一下?”

    少年人也不挣扎了。

    三两银子?

    他家也算是房山有名的富户了,可以一个月也最多赚上三两银子,刨去一个月的开支,净落一两左右。

    “真这么多银子?”

    少年人不相信的继续问道,他家住的地方更可以说是皇城根上,对于朝廷可一点都不陌生。

    从来只听说过加税,加赋,只有年前崇祯皇帝大气,免了天下的徭役。

    再后来就没见到什么好事。

    先是各个地方发生旱灾,水灾,接着又闹起了粮饷,最后还被人打到了皇城脚下。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说明一件事情,朝廷缺少银子。

    现在有人告诉他,朝廷有的是钱,就看你挣不挣得到。

    “骗你干嘛?我们伍长一个月可是有四两银子的。”

    那名按在他肩膀上的士兵,乐呵呵的一笑道。

    “可看着你们伍长还没有你壮实,肯定单挑打不过你。”

    少年人警察过后,眼珠子一转就开始给按着他肩膀的这人挖坑。

    谁知这人毫不在意的说道:“打仗可不是凭着谁得力气大,我们伍长的枪法最准,战术运用最灵活。”

    单单一个‘战术运用’就让少年人如同在听天书,哪知道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好了,别说了,夸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前面就是你们家吗?那两位就是你父母?”

    伍长瞧着远处的四间大瓦房的门口,畏畏缩缩的站着两位中年人,对着少年人说道。

    “爹,娘,我回来了。”

    少年人看到父母眼中的惧怕,却又勇敢的站在门口等着他,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连门都不敢出。

    内心深处一阵愧疚,自己的以一次性,就让父母担惊受怕,可不是为人子应该做的。

    “别急,把你的刀剑,长枪都带回去,说不定来年咱们还真能成为战友呢。”

    伍长上前拍拍少年人的肩膀,对于浙西而又勇气的少年,他从不吝啬自己的祝福。

    毕竟在几个月之前他也是这么过来的。

    在参军之前,只是为了吃饱。

    到了之后,一边训练,一边有人教授只是,于是凭借着脑子灵活,明白了许多道理。

    见过了饥荒,也见过了战乱,对于和平就越发的向往。

    也对于队伍之中宣传的一些消息,心里就更加认可。

    大明已经岌岌可危,到了必须变法的时候,而他们就是变法之中的先行者。

    伍长只要想到家里的老父老母,已经不用为了饥一顿饱一餐的生活而愁白了头发,就更加觉得,在崇祯皇上的注视下,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这也是晁刚能够领着队伍翻山越岭,千里迢迢黑没有人掉队的原因。

    没了后顾之忧,也看到了眼前的希望,人总是会迸发出奇迹的。

    **

    昌平自西汉设县,历史源远流长,被誉为“密尔王室,股胧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美称。

    西汉,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在县域内设昌平、军都二县。

    三国时期魏国及西晋、东晋时,二县属幽州。

    北朝北魏时,省昌平入军都;东魏时省军都入昌平。

    五代后唐时,昌平曾改称燕平,后晋时复称昌平县。

    辽,属析津府。

    宋,属燕山府。

    金,属大兴府。

    明代定都北京后,将皇陵选址于昌平的天寿山下,景泰二年(1451年),迁县治于永安城(今昌平区城北街道一带,原县治位于今昌平区旧县村)。正德元年(1506年),升为昌平州(辖怀柔、密云、顺义三县),成为明朝的京畿重镇。

    往日来的都是达官贵人。

    前不久还有建奴流窜,企图威慑昌平,从而包围顺义,拿下这一处重镇。

    在建奴攻打无果之后退却,今日又迎来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