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四)

    第一百五十四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四) (第2/3页)

    皇太极看似随意的了过去,指着对面的一张椅子道。

    两张椅子的中央,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全部都是一些卷宗,代善扫了一眼,就啊见到最上面的一张写着阿敏的名字。

    代善不知道是皇太极故意这么做,还是为了试探他的良苦用心。

    等到代善坐下,皇太极才道:“大清基业艰难啊,只有坐上这个位置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难处。”

    “皇上是在担心什么?”

    代善不想在绕来绕去了,在以前他还觉得大明叛臣的那些做事的方法不错,可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了。

    “火药厂炸了,铸造火炮的工匠也都没了,咱们自己到现在也没有培养出什么人才,以后在火器上面,根本就无法和大明对抗。”

    现在的皇太极也已经想通,大明的火枪骑兵深入到关外到底是为什么了。

    可知道了又如何,在当时的那种状况之下,只有紧守盛京才是上策。

    就像当年京师的大明军队,面对他们入关时的作法一样。

    不能说对错,只能说最合适。

    谁也不能够保证,外面是不是还埋伏的有敌人,若是判断错误,盛京没了,大清也就没了。

    几十代人的努力,也就跟着风流云散。

    “那就向大明求和,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大清的子民。”

    代善迟疑了一下,又重提旧事。

    “现在大明的新皇崇祯,可不一定会接受咱们的求和,而且更加不会接受大清的国号。”

    皇太极看得明白,自从关内失利之后,他想着逆天改命,才成立了大清,改了天命为天聪。

    看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除非咱们放弃大清的国号,就是这样大明也不一定会答应。”

    “咱们俯首称臣呢?这个大明总会给一些特许吧?”

    代善忽然问道。

    他觉得在辽东这片广阔的地方,大明就算是派了官员也没有办法有力的控制住,就算是做了一个大明的臣子。

    也一定少不了他们这些人来治理这个地方。

    “大明律你又不是没有看过,你认为崇祯真的会放过咱们?他连他的那些叔叔藩王们都不会手下留情,更何况是咱们。”

    皇太极现在不看《三国演义》了,那毕竟直至一本话本,在见到了《三国志》之后,许多的故事和兵法,就已经没眼看了。

    而大明律则是他最喜欢研读的东西。

    不能不说大明律的全面,只是其中大部分都没有办法在大清实行。

    一旦推广,最先从皇位上下来的就是他皇太极。

    “军队打不过,咱们的人参和皮毛,也没办法运送出去,只要边境上,再封锁两年时间的话,蒙古八旗的人绝对会找借口跑光。”

    管理者整个大清的内政,用到钱银的地方很多。

    代善现在已经在拆东墙补西墙,时间一久,绝对会出问题,到时候面对大明则会更加软弱无力。

    “上天不佑大清啊。”

    皇太极叹息一声,忽然话锋一转道:“你说朕还能不能信任阿敏,信任袁崇焕答应下来的边市?”

    ‘来了,来了,就知道皇上准没好事。’

    代善心中嘀咕着,恍然发现皇太极和以前不一样了,心中没了自信,更没了舍我其谁的勇气。

    ‘现在阿敏已经成了皇太极的心头刺,自己要是替阿敏说话,肯定也会被列入怀疑的行列,可要是眼看着皇上继续猜忌下去,大清真的就要亡了。’

    代善心绪起伏不定,往日的智慧,忽然通通都不管用了。

    就是在外面想的好好的说辞,此时也不见得能够打消皇上猜忌的念头。

    忽然间他想到了一则故事,一则汉人的故事。

    原本可以逗他一乐的故事,此时竟然是无比的相似。

    “臣童说过一个故事。”

    代善斟酌了一下想法说道。

    皇太极眉头一挑,看了代善一眼“哦”了一声,良久才道。

    “说来听听。”

    代善组织了一下语言,想了想是该选择用《吕氏春秋》中的原文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角落里原本燃着熏香的铜炉,早就只剩下了冷灰。

    奢侈是需要财富去支撑的,大清可没有多少工匠学会制香。

    就连茶叶,现在在盛京也已不多见,少了贸易,让许多的大清的人,都无所适从,包括他这个做皇帝的皇太极。

    此时皇太极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兴趣怏然的瞧着代善,他决定不管代善说什么,他都会暂时的放下对阿敏的猜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