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待明朝说似与儿曹(五)

    第四百六十七章待明朝说似与儿曹(五) (第2/3页)

    隶属辽东郡望平县。

    两汉时期,已有史书称之为“候城”  ,隶属汉辽东郡望平县,为辽东郡中部都尉的治所,说明“候城”在西汉时期已经规模颇大。

    三国时期,辽宁地区公孙度设置有平州,州下设有辽东郡、昌黎郡、玄菟郡、辽西郡、乐浪郡、带方郡等,郡下置县,沈阳属于玄菟郡治所。

    高句丽时期,属于辽东城。

    唐代时期,属于安东都护府“沈州”。

    五代时期,耶律阿保机大规模移汉人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属沈州。

    金朝时期,完颜阿骨打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元朝元贞三年(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为沈阳路,归辽阳行省管辖。  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于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

    天命六年(1621年),清军攻占沈阳。

    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中卫,并在沈阳内着手修建皇宫。

    崇祯二年,也就是天聪元年,皇太极就以为入关之后,见到了京师的繁华,开始着手扩建沈阳城。

    并且同时改名为盛京。

    还认为此是天眷他们后金,没过多久,还因此改了国号,名叫大清。

    此是,李过正用望远镜,看着被俘虏之后的那些建奴们口中的“盛京八景”之一的两个城门--天佑门(俗称小南门)、地载门(俗称小北门)。

    城门上方,一片愁云惨淡。

    也不知是真的守城的人没了精神,还是因为天气原因,两边竖着的代表如今大清的旗子,旗面耷拉着,缠绕在了旗杆上。

    “皇太极还是不甘心,想要在这里和大明好好的打一场。”

    在城墙的凸出处,还有这大明当年留下的强弩。

    站了一排的建奴士兵们,拿着的也多是弓箭,李过看得很仔细,每一名面对大明军阵方向的建奴脸上都是挂着不可描述的恐慌。

    所谓的勇气和疯狂,早就在连续不断的败仗之中,用完了。

    杀人的时候,这些人是饿狼。

    可现在等着被杀的时候,却发现不过是一群狗。

    欺软怕硬才是他们的本性。

    “留下来的是阿敏,此人一败再败,现在要以死明志了。”

    说话的年轻人名叫龚廷祥,常州府无锡人,字伯兴,一字佩潜,若是原来的历史轨迹的话,也只有到了崇祯十六年才中了进士。

    最后还在南明弘光朝任中书舍人。

    可惜的是,没过多久,就因为清兵打过来大明亡了,然后以死殉国。

    而现在,他却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军队之中。

    人的发展方向,很多时候是和整个时代密不可分的。

    有人会在一门儒学上吊死。

    也有人会立刻抛弃这一门学问,找到一条更好的路子,让自己走下去。

    很显然,在领兵打仗上面龚廷祥要比读书有天分的多。

    “可惜了,要是这些人被俘虏了的话,得让士兵们拿到多少金元,大明的许多危险项目,也就能立刻开始了。”

    他还记得,军部给他的密信,就是因为要开始修建一种‘铁路’,需要大量的奴隶,让他下手轻一点,尽量捉活的。

    “没办法,咱们这边遇到的全部都是硬骨头,那像刘将军那边······”

    说起这事,龚廷祥内心就是一阵无语。

    上次传来的最新消息说:因为建奴的一名千夫长喜欢放屁,让跟着一起逃亡的人忍受不了,立刻就给绑了,送给了大明,而那些同时过来的人,也都乖巧的自己搓绳子把自己绑起。

    这哪是在打仗,分明是在开玩笑。

    心中忽然一动,不知道最近刘体仁那边又有什么新鲜事传来。

    “打下了沈阳,也就打断了建奴最硬的一块骨头,往后这些人见了大明的军队,绝对会望风而降。”

    李过脸颊抽搐,此时也不想再提起刘体仁那一边。

    简直是在败坏大明的军纪,打仗打成了儿戏,让以后的那些新兵们怎么看?

    “最好是这样,不然那些已经被打散了的建奴,可不好收拾。”

    这片地方实在太大。

    草木茂盛,也就经常走的一条路上面没有杂草,龚廷祥都不知道,建奴们到底是怎么运送物资的。

    而且看路况,还是当年大明修建的。

    自从建奴接受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管过。

    只要人在一人高的草丛中一藏,还真不容易被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